心脏房颤按哪个穴位(房颤在心脏的哪个部位)
针对心脏房颤按哪个穴位这个问题,本文将综合不同朋友对这个房颤在心脏的哪个部位的知识为大家一起来解答,希望能帮到大家
文章目录一览:
- 1、切诊简介
- 2、胸闷气短的 *** 穴位
- 3、郄门怎么读?
- 4、入睡难、容易醒、睡眠短的原因找到了!教你这么解决→
- 5、我经常感觉呼吸困难而且有时还有心痛
- 6、侠白简介
切诊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英文翻译 5 名词定义 6 脉诊
6.1 1 切脉的部位 6.2 2 切脉的方法 6.3 3 寸口脉分候脏腑情况 6.4 4 切脉应注意的事项 6.5 5 正常脉象 6.6 6 异常脉象与临床意义 6.7 7 相兼脉与主病
7 触诊
7.1 1 皮肤触诊 7.2 2 四肢触诊 7.3 3 胸部触诊 7.4 4 腹部触诊 7.5 5 按俞穴
8 应用 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切诊
1 拼音
qiē zhěn
2 英文参考
pulsefeeling and palpatio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ulsetaking and palpitatio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alpation and pulse taki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切诊为四诊之一[1]。包括脉诊和按诊[2]。是指医者用手指或手掌的触觉,对病人的脉和全身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诊察疾病的方法[3][2]。检查内容,包括脉象的变化,胸腹的痞块,皮肤的肿胀,皮下的凹陷、结节,手足的温凉,疼痛的部位等[2]。将所得材料与其他三诊互相参合,从而作出判断[2]。特别是切脉和诊察敏感部位,为针灸临床不可缺少的诊断方法[2]。
4 英文翻译
palpation
解释:one of the four diagnostic examinations, including touching and pressing the body surface with the hand or fingers
5 名词定义
切诊为四诊之一[1],包括脉诊和按诊[2],指医者用手指或手掌的触觉,对病人的脉和全身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诊察疾病的方法[3][2]。
6 脉诊
脉诊是以手指按切病人动脉以了解病情的内在变化也称切脉或诊脉。
脉为血府,贯通周身,五脏六腑的气血都要通过血脉周流全身,当机体受到内外因素 *** 时,必然影响到气血的周流,随之脉搏发生变化,医者可以通过了解脉位的深浅,搏动的快慢、强弱(有力无力)、节律(齐否)、脉的形态(大小)及血流的流利度等不同表现而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的情况以及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如病变在肌表时呈现浮脉;病变在脏腑时,呈现沉脉;阴证病候时阳气不足,血行缓慢,呈现迟脉;阳证病候时血流加速,呈现数脉等。脉诊是中医辩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中医独特的诊法。但在临诊中也有脉证不符的特殊情况,如阳证反见阴脉,阴证反见阳脉,因此把脉诊作为唯一的诊断方法是非常片面的,必须强调四诊合参,才能了解疾病全貌,作出正确的诊断。
6.1 1 切脉的部位
一般取寸口脉,即桡动脉腕后浅表部分。
6.2 2 切脉的方法
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伸出手臂置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放平,以使血流通顺。
切成人脉,以叁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骨(桡骨茎突)部位的桡动脉定关,继续以食指在关前(远心端)定寸,然后用无名指在关后(近心端)定尺叁指应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体。叁指的疏密应以病人的高矮适当调整,如患者身体较高,医生叁指排列可松一些,而病人身体较矮,则叁指排列可紧一些,同时要叁指排列整齐,否则影响脉形的准确性。
小儿寸口部位狭小,不能容纳叁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叁部。叁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
切脉时运用叁种指力,开始轻度用力,在皮肤为浮取,名为举;然后中等度用力,在肌肉为中取,名为寻;再重度用力,在筋骨为沉取,名为按。根据临床需要,可用举、寻、按或相反的顺序反复触按,也可分部以一指直按的方法体会。
寸、关、尺叁部,每部有浮、中、沉叁候,称为叁部九候。
6.3 3 寸口脉分候脏腑情况
寸口脉的不同部位,反映不同部位,反映不同脏腑的功能情况,以寸关尺分候相应的脏腑,这是前人的经验,在诊病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在临诊时仍需全盘考虑。
6.4 4 切脉应注意的事项
①医者须全神贯注,仔细按触,反复细心体验,防止主观臆测粗枝大叶,时间也不能过于短促(每次诊脉时间不应少于50秒)。
②注意内外因素对脉象的影响:如小儿脉较成人脉软而数,妇女数较男子脉细弱而略数,胖人脉较瘦人脉沉。夏天脉较洪大,冬天脉较沉小。剧烈运动后脉洪数,酒后脉数,精神 *** 和某些药物也可引起脉象的暂时变化。
③有些人因桡动脉解剖位置的差异,脉不见于寸口部而于拇指腕侧处,称为反关脉,从尺部斜向手背,称为斜飞脉。
6.5 5 正常脉象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6.6 6 异常脉象与临床意义
在祖国医学有关脉学的专著中所记载的病脉有28种,然而根据脉位、脉率、脉力、脉形、脉流的流利度及节律等划分的脉象往往是混合构成,有些病脉是两个以上单一脉复合组成的脉。现将临床常见的14种脉象及其临床意义分述如下:
(1)浮脉
脉搏呈现部位浅。轻取即得,重按反觉稍减。此脉多属外感表证,表明病位在表,浮紧为表寒,浮数为表热,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常见于伤风、感冒及多种传染病的初期。但也有久病体虚或阴虚阳无所依,浮阳外越而呈现浮而无力的虚脉。
(2)沉脉(附伏脉)
脉搏显现部位深。轻取不显,重按始得。此脉主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沉迟为里寒,沉数为里热,沉涩为气滞血瘀,常见于水肿、腹痛,久病及多种虚弱性疾病。
伏脉:比沉脉显现部位更深,重按推筋著骨始得。为邪气内闭或剧烈疼痛或厥证。
(3)迟脉
脉搏次数少,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钟脉搏少于60次),主寒证,迟而有力为冷积(阳虚阴盛),迟而无力为虚寒证,常见于心气虚弱等病证。
(4)数脉(附疾脉)
脉搏次数多,一息六至以上(每分钟脉搏多于90次)。主热证,浮数为表热,沉数为里热,洪数为实热,细数为虚热,弦数多为肝火旺,常见于热性病或甲状腺机能亢进,数而无力也可见于气虚证。
疾脉:一息七、八至(每分钟120次左右),多属阳气极盛,阴气欲竭,或元气将脱的重证。
(5)滑脉
脉来流利圆滑,如盘滚珠,多属邪盛,痰食内滞。气血充盛的正常人有时可见此脉,妇女妊娠时多见此脉,病脉则多见于痰饮、食滞、瘀血、实热,如各种炎症,消化不良,实证闭经、恶性肿瘤等。
(6)涩脉
脉来涩滞不畅,如刀刮竹,多属精亏、血少、气滞、血瘀,常见于贫血、失血、产后及血瘀等疾患。
(7)弦脉
脉挺直而长,如按弓弦,有劲有弹力,脉管的硬度大。主气郁,肝胆病证及痛证。常见于外感少阳证,肝病,胆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及各种疼痛病证。
(8)紧脉
脉来绷急,应指有力,如绳索绞转,脉的张力大,脉跳有力。主寒证,痛证及宿食。见于外感风寒、剧痛等。
(9)缓脉
一息四至,不快不慢,不强不弱,脉来和缓,脉的硬度、张力适中,是有胃气的正常脉象,见于健康人。病脉则见于气机为湿所困之湿证,或病后复元。
(10)洪脉(附大脉)
脉形洪大,脉来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脉形宽,波动大。主热证,阳热亢盛。常见于高热病人。
大脉:脉形大而无来盛去衰之势,多是病势进展之象,所谓大则病进(大而有力),也主正虚(大而无力)。
(11)细脉(小脉)
脉形细如线,脉形窄,波动小。主虚证(气虚血少)。常见于诸虚劳损,慢性病患者。
小脉也即细脉,主病与细脉同。
(12)促脉
脉来急数,时而一止,止无定数,即脉搏快有不规则的间歇。为阳盛热实,或气血痰食停滞,见于气血痰食瘀滞,肿痛,诸实热证。脉细促而无力,多为虚脱之象。
(13)结脉
脉来缓慢,时见一止,止无定数,即脉搏慢而不规则的间歇,为阴盛寒积或气血瘀滞,见于气滞血瘀,痰结食积,症积、疝痛等。结而无力为气血虚衰,见于虚劳久病及各类心脏病所致的心律不齐。
(14)代脉
脉来歇止,止有定数,不能自还,良久复动,即有规律的间歇,脉搏动到一定至数歇止一次,歇止时间较长,为脏气衰微之征象,可见于心律失常的二联律,叁联律等。
6.7 7 相兼脉与主病
引起疾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疾病的表现和变化是错综复杂的,因此临床常见的脉象,常是反映疾病多个方面的相兼脉。
相兼脉又称复合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一脉象的综合表现。只要不是完全相反的两种或几种单一脉,都可能同时出现而成为相兼脉,如浮紧、浮数、沉迟、沉细数等,其临床意义一般是组成相兼脉的各单一脉主病的总合,如浮紧脉主表寒证;浮数脉主表热证、沉迟脉主里寒证;沉细数脉主里虚热证等等。
脉象的描记
以脉搏描记器描出脉搏波曲线,可分为波辐、主波、升枝、降枝、切迹及重波等。由于描记仪器的性能不同,测量参数的标准不同,结果不太统一,但据现在描出的浮脉、沉脉、迟脉、数脉、洪脉、弦脉、滑脉、涩脉、细脉、大脉、紧脉等不同脉象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与切脉所得基本一致。如浮脉是在不施加压力的情况下,可描得明显的曲线,而施加外压(相当于切脉重按)时,脉波反而减低;沉脉则相反,不加外压时描不出波形,要加相当的外压才能描出波形曲线;洪脉曲线是波幅特别高,主波陡直上升,很快下降,相当于切脉时的来盛去衰;弦脉曲线在主波上升后,延续一个短时间开始下降,故主波顶点是平坦的;相当于切脉时如按弓弦;数脉与迟脉是脉搏的速率改变,描记所得与切脉是完全一致的;滑脉曲线上升与下降均迅速,重搏波明显,显得来往流利如珠;细脉波幅低,上升与下降斜率均较小;涩脉波形的上升与下降均较细脉更缓慢,脉峰及下降支均见细小切迹,切脉时感到不流利。
脉象产生的原理
在这方面的研究上也积累了一些资料。脉象的变化是有其广泛的病理、生理基础,其变化与心血管功能及神经体液调节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脉象是由脉搏的速率、节律、强度、位置和形态等组成,与心搏排出量、心瓣膜功能、血压的高低、血管内血液的质和量以末稍血管的功能状态等有关。
浮脉的形成可能是心搏排血量减少(或正常),周围血管收缩,血管弹性阻力增加有关,在心电图上可见电压降低。
迟脉在心电图上可见窦性心动过缓,可由于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房室传导阻滞,房室结性心律等引起。
数脉在心电图上可见窦性心动过速,可由于感染等因素,致血压下降,引起窦性心动过速,或由于心肌兴奋性增加,心肌力量减弱,而致心搏代偿性增加。
虚脉多为心搏排出量减少,血管弹性阻力降低,血压降低所形成。
实脉的形成与心排出量和血管弹性阻力增加有关,其脉压正常。
滑脉心排血量正常或稍高,血管弹性阻力正常或减少,血液变稀,血流量增加,因而血流畅通,在血管上显示出波浪形经过。
涩脉可能与迷走神经兴奋、心率减慢、心搏排血量减少,周围血管收缩等因素有关。
洪脉可能与心排血量增加,周围血管扩张、收缩压高、舒张压低,脉压大,血流速度增快等有关。
细脉可能与心功能下降,心排血量减少,周围血管收缩,血管弹性阻力增加,脉压小等因素有关。
濡脉可能与心排血量减少,血管弹性阻力不高有关。
弦脉的形成可能与动脉壁弹性差或动脉硬化,血管平滑肌收缩,血管壁增厚,舒张时血管直径较小致血管阻力增加,动脉紧张力高及血压增高等因素有关,疼痛及肝病时出现弦脉可能为神经体液的变化对血管功能影响的结果,其形成因素比较复杂。
紧脉可能与心排血量增高,周围血管收缩,动脉紧张度增高等因素有关。
促脉或为心房纤颤,或有心动过速伴期前收缩。
结脉在心电图上表现为各种期前收缩、逸搏、停搏及房颤等。
代脉见于期前收缩或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所致的二联律、叁联律。
促、结、代脉均为脉律不整,主要是心脏本身的病变所形成,某些药物如洋地黄中毒等也可引起结、代脉。
7 触诊
触诊是医生用于对病人肌肤、四肢、胸腹等病变部位进行触摸按压,分辨其温、凉、润、燥、软、硬、肿胀、包块及病人对按压的反应,如疼痛、喜按、柜按等,以推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
7.1 1 皮肤触诊
辨别温凉润燥及肿胀等。
皮肤的温凉,一般可以反映体温的高低,但需注意热邪内闭时胸腹灼热而四肢额部不甚热,甚至皮肤欠温,皮肤的润燥,可以反映有汗、无汁和津液是否耗伤,如皮肤湿润,多属津液未伤,皮肤干燥而皱缩,是伤津脱液,气阴大伤,久病皮肤十分干燥,触之刺手,称为肌肤甲错,为阴血不足瘀血内结。皮肤按之凹陷成坑,不能即起的是水肿,皮肤臃肿,按之应手而起者,为气肿,虚胖。
7.2 2 四肢触诊
四肢欠温是阳虚的一种表现,四肢厥冷,是亡阳或热邪内闭,身发热而指尖独冷,可能是亡阳虚脱或热闭痉厥的先兆,手足心热是阴虚发热的一种表现,此外,四肢触诊还应注意检查四肢的瘫痪或强直。
7.3 3 胸部触诊
诊虚里,可辨疾病的轻重。虚里的跳动(即心尖搏动),在胸部左乳下第四、五肋间,内藏心脏,为诸脉之本。凡按之应手,动而不紧,不缓不急,是宗气积于胸中,为无病之征。其动微而不显的,为宗气内虚。若动而应衣,为宗气外泄之象。若动甚仅是一时性的,不久即复原,则多见于惊恐或大醉后。正常情况下胖人跳动较弱,瘦人跳动较强,不表示病态。
按心下,即按胸骨以下的部分的软硬压痛与否,心下按之硬而痛的,是结胸,属实;按之濡软而不痛的,多是痞证,属虚。
7.4 4 腹部触诊
辨病变的部位、腹痛及症瘕积聚的性质。
病变在脘腹(中上腹)属胃、在两胁下(左右侧腹)属肝胆,在脐周围属胃或大小肠,在小腹属肝、膀胱或肾。
按压后疼痛减轻的(喜按),多属虚痛,按压后疼痛加剧的(拒按),多属实痛、热痛。
腹部有块物,按之软,甚至能散的,称之为瘕或聚,多属气滞,部位固定,按之较坚,不能消失的称为瘕积,多属瘀血、痰、水等实邪结聚而成。
7.5 5 按俞穴
脏腑病变可以在相应的体表穴位出现反应,通过在经络俞穴上进行触诊,发现结节、条索状物、痛点或反应过敏点,可以作为某些疾病的辅助诊断。如肝炎病人在期门和肝俞穴有压痛;胆囊疾病的患者在胆俞穴有压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在足叁里穴有压痛,急性阑尾炎的患者在阑尾穴(足叁里下一寸)有明显压痛等等。
8 应用
胸闷气短的 *** 穴位
生活中当出现心情不好或生病的时候都可能会出现胸闷气短的现象,这个时候可以 *** 一些穴位来缓解症状。下面我带你了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1、内关穴
手掌朝上,当握拳或手掌上抬时就能看到手掌中间有两条筋,内关穴就在这两条筋中间,腕横纹上两寸。
按揉内关穴力道要适当,不可太强,以酸胀为佳;以左手拇指螺纹面按右手内关,以右手拇指螺纹面按左手内关,交替进行,平时可以边走边按,也可以在工作之余进行揉按,按揉2-3分钟就可以了。还要注意指甲不宜过长,否则会掐到穴位。
2、神门穴
手腕内侧,小指边的腕横纹上。神门穴专治心病,出现心脏早搏、房颤时,赶紧 *** *** 神门穴,可及时缓解症状。此穴可补益心经元气,濡养心 脏。心安万事安,心脏的元气充足,各种心系统的疾病及由此导致的精神方面疾病都会得到改善。按揉双侧神门穴,每次3分钟,每天3次。
3、膻中穴
位于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 *** 连线的中点。膻中穴不仅是心包经经气聚集之处,还是任脉与足太阴经、足少阴经、手太阳经、手少阳经的交会穴,能理气活血通络、宽胸理气、止咳平喘。
胸闷气短是什么原因
1、心律失常
一般来说,出现胸闷气短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因为心律失常所引起的。对于正常人来说,他们的心跳节奏都非常规律,心跳的频率也特别适合生理的需要。在休息的时候心跳会比较慢,运动的适时候心跳就会快些。因此,我们能够了解到心脏是充满规律的跳动。但是只要讯号出现传导问题,心跳就会出现太慢、太快以及不规律的情况,从而引起胸闷气短,这就是心律失常。
2、呼吸系统疾病
另外,如果患者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时候,因为受阻会使肺泡增大,并且出现弹性减少的现象,这样就会使患者的肺功能受损。这种情况常见于支气管扩张和肺结核以及慢性气管炎等疾病。患者经常会表现出呼吸困难,若是过于激动就会出现咳嗽加剧的现象,因此也会导致胸闷气短。对于这样的患者,需要及早的进行治疗。
胸闷气短怎么治疗
1、做检查
心脏神经官能症最普通的自觉症状是心悸、呼吸不畅、心前区疼痛和全身乏力等,还有容易激动、失眠、多汗、发抖、眩晕、多梦等表现。若出现这种状况还应及早去医院检查,可以做胸透、心电图、B超及血液分析等检查,以便查明病因,及时接受治疗。
2、配合医生治疗
如果出现胸闷气短的时候,则可以用中药的方法进行治疗,从而达到调理身体的作用。
3、精神心理治疗
即调整心态、放松精神、消除顾虑,培养乐观豁达的性格,保持良好情绪,良好的情绪有利于神经系统与各器官、系统的协调统一,使机体的生理代谢处于最佳状态,从而反馈性地增强大脑细胞的活力,改善神经功能。
4、药物治疗
有心悸、胸闷、易汗、喜长出气等β-受体高敏症状者,可用安定5mg、心得安10mg 口服或氨酰心安12 .5~25mg 1~2次/日。
胸闷气短如何调理
1、增强自身免疫力
首先女性较男性多出现胸闷气短的症状,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女性的抵抗力较低,所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可以预防感冒和各种的呼吸系统的疾病。
2、注意饮食平衡
日常饮食中要注意饮食的平衡,尽量以清淡的饮食为主,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同时,最好不要抽菸,避免接触到对气管和支气管有 *** 作用的烟气、毒气等。
胸闷气短吃什么好
1、草芪龙苓粥
炙甘草、黄芪、龙眼肉各10克,茯苓粉、大米各50克,白糖少许。将炙甘草、黄芪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加茯苓粉、大米、龙眼肉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7天为1疗程,连续2~3疗程。可补气安神,适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活动后加剧、面色淡白或有自汗、舌淡苔白、脉结代等。
2、生脉粥
党参、麦冬、五味子各10克,大米50克,冰糖适量。将诸药择净,水煎取汁,与大米加清水适量煮粥,待熟时调入冰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或将生脉口服液1支,调入稀粥中服食,每日2剂,7天为1疗程,连续2~3疗程。可补气养阴,适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心悸怔忡、疲乏无力、失眠多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面色淡白无华、舌红苔薄、脉结代而细等。
3、三七三子粥
三七5克,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各10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将诸药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粥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服食,每日1剂,7天为1疗程,连续2~3疗程。可除痰化瘀,适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心悸怔忡、胸闷心痛、头晕气短、唇甲青紫、苔白腻或有瘀点、脉弦结等。
郄门怎么读?
声母x,韵母i,声调四声。
“郄门穴”的“郄”的拼音:xì ;部首:阝。
笔顺:ノ丶一ノフ丶フ丨。
【基本释义】
郄 [xì]
1、(同“郤”。也作“隙”);
2、空隙,裂缝;
3、古地名。
扩展资料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屈肌腱之间。
解剖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浅部有指浅屈肌,深部为指深屈肌;布有前臂正中静脉、正中动脉、骨间前动脉;布有前臂内、外侧皮神经,正中神经干,有骨间前神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郄门
入睡难、容易醒、睡眠短的原因找到了!教你这么解决→
失眠这种“被迫熬夜”有多折磨人?看它时针走,看它繁星转,看它日升起……更有夜半惊醒再难入睡者,长夜尽是孤独!
你是否存在睡眠问题,不妨用美国睡眠协会发布的 “睡眠质量建议”自测一下。
1、能30分钟内入睡。
在晚上应该睡觉的时间,如果躺半小时还睡不着,说明你存在入睡困难的问题。
这可能是与睡前过于兴奋有关。
2、半夜醒来少于两次。
如果每晚醒来5分钟以上的情况超过两次,说明你存在睡眠维持障碍。
如果夜里醒来几次,但每次翻个身又睡过去了,这种情况不算睡眠质量问题。
3、醒后能快速入睡。
醒来以后能在20分钟之内重新入睡,老人可能需要30分钟,说明睡眠尚可。否则,你可能面临着睡眠时间不足的问题。
另外,如果每天都比别人早醒2小时且难以入睡,同样属于睡眠质量问题。
如果你能达到上面三个标准,说明你的睡眠质量还不错,否则可能存在睡眠问题。
如果一周内有3天以上睡不好,且这种情况持续3个月,就属于“失眠症”了,应该及时就医。
睡不好,身体器官也跟着受累
长期睡不好,可能出现内分泌紊乱,影响血压、血糖,增加多种疾病的风险。
肝脏
失眠最伤肝脏,这是因为卧位血液归肝,更有助于肝脏的滋养与修复。
失眠后很多人会选择做一些事情来消磨时间,如肝脏得不到休息,会引起肝脏血流相对不足,已受损的肝细胞难以修复并加剧恶化。
大脑
睡眠期间,大脑会整理白天的信息,并将信息产生的代谢废物清理掉。睡眠差让大脑没法好好休息,增加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
心脏
人睡着后,心率大约比清醒时低10~30次/分钟,相当于给心脏放个假,如果睡眠时间过少,那么心脏得不到休息,会使患心脏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不过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或多于8小时的成年人,都无益于心脏 健康 ,所以也别睡得太久了。
肾脏
夜间肾脏的过滤速度比白天慢,尿液会相应减少。如果长时间缺乏连续性的睡眠,可能使肾脏机能快速衰退。
呼吸系统
打呼噜和睡不好,可能会相互影响。呼噜声不时“暂停”,中断三五秒后又“重启”,是睡眠呼吸暂停的表现。
这类患者往往夜间睡眠质量差,除了影响白天的工作生活外,还会增加糖尿病,以及房颤、心梗、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风险,需要及时就诊。
是谁偷走了你的睡眠?
中医认为,睡眠障碍的本质是营卫不和。而卫气的正常运行,全靠肺的主宰,当肺气虚,上浮于表,气与血分开,入睡便困难。
入睡困难
造成入睡困难的原因,一是先天肺脾不足,二是后天不良的生活习惯及压力。
特别是很多人习惯晚睡,长期以往,入睡就变得困难。
而压力方面则包括了精神压力和身体压力,如夜间的脑力劳动、白天语言功能过于频繁、睡前进行激烈的 体育 锻炼等,都可使身体兴奋度过高,妨碍入睡。
改善入睡困难,最主要是从调整生活方式入手,纠正睡眠卫生习惯。
多梦易醒
多梦的原因通常认为是气虚,此时人体无法很深地进入睡眠。
而当梦里出现焦虑、紧张的情景时,有可能是虚火上浮造成的,同时往往伴有口腔溃疡、咽喉痛、鼻炎、眼干、暗疮等症状。
改善多梦易醒,首先要避免晚睡,如果属于气虚,可利用药物、饮食管理改善体质状况。
睡眠时间短
睡眠时间短、早醒的人可能是血中有热或身体阴分(血分)偏少,同时伴有烦躁、身体发热感,此时以降虚火、补充阴液为主。
可以多吃自然苦味食物,如莲子、苦瓜,以降脾胃虚火,中药五味子、乌梅、山药都对补充阴液有帮助。
沾床就睡的3个技巧
肌肉放松法
尝试衣着宽松平躺在床上,进行深长的腹式呼吸,想象自己正躺在微风徐徐的海滩上,天空湛蓝,心旷神怡。
研究表明肌肉的放松可以带动大脑皮层放松,有助于快速入眠。
睡眠日记法
在准备睡觉之前,将担心及对于这些担心所设想的结果写在日记里,把纷乱的思维以逻辑的文字呈现出来,一切就会变得更有条理,心理的焦虑也会随之减轻。
按摩神藏穴
中医认为“心藏神”, 神藏穴邻近心脏,是心神所藏之所。
按揉神藏穴具有宽胸理气的功效,尤其可以收敛神气、安神定志,对失眠有着不错的疗效。
本穴位于胸部,第二肋间隙,前正中线左右旁开两寸处即是。
采用按揉的方法,用大拇指的指腹按在神藏穴的位置,然后以穴位为中心,保持一定的力量,进行旋转按揉力度,以有酸胀、发热感为宜,每次按揉5~10分钟即可。
资料: 养生 中国综合中国中医药报、广东省中医院、生命时报等
我经常感觉呼吸困难而且有时还有心痛
可能是冠心病的早期症状,也叫做房颤,应该早日就医,有一定的治愈率.
还有一种可能是癔症,如果是这的话,只要放松心情就好了.
侠白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所属部位 7 定位 8 取法 9 穴位解剖
9.1 层次解剖 9.2 穴区神经、血管
10 功效与作用 11 主治病症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12.2 灸法
13 配伍 14 特效 *** 15 研究进展 16 文献摘要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侠白
1 拼音
xiá bái
2 英文参考
Xiábái LU4 [中国针灸学词典]
xiábái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U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侠白 汉语拼音 Xiabai 罗马拼音 Hsiapai 美国英译名 Chivalry White 各
国
代
号 中国 LU4 日本 P4 法
国 莫兰特氏 P4 富耶氏 德国 L4 英国 LU4 美国 4
侠白为经穴名(Xiábái LU4)[1]。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太阴肺经[1]。为手太阴之别[1]。侠,通“挟”;白:白色,为金色,指肺[1]。两臂下垂,该穴位于肺之两旁,故名[1]。主治咳嗽、气喘,气少,气短,哮喘,咳逆上气,支气管炎,肺炎,干呕,烦满、心痛短气,胸满,神经性心悸,胃痛,上臂内侧痛,上臂前外廉痛,紫白癜风,鼻出血,赤白汗斑等。
4 出处
出《针灸甲乙经》:侠白,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动脉中,手太阴之别。
5 穴名解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载:“西方白色,入通于肺。”杨上善说:“白,肺色也。此穴在臂,候肺两厢,故名侠白。”亦有谓穴在上膊臑部内侧,白肉凸起之前方,垂手夹腋之处[2]。
侠,通“挟”;白:白色,为金色,指肺[1]。两臂下垂,该穴位于肺之两旁,故名[1]。
6 所属部位
上臂[3]
7 定位
标准定位:侠白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4][5]。
侠白位于臂前区,腋前纹头下4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处。正坐或仰卧垂臂取穴[1]。
侠白位于上臂前外侧,平腋前纹头下4寸,当肱二头肌外侧沟处;或于尺泽穴上5寸取穴[6]。
天府穴与 *** 高下相当,侠白在天府下一寸[2]。
侠白在手太阴肺经中的位置
侠白的位置
上肢内侧部经穴——侠白的位置
侠白的位置(手太阴肺经)
侠白的位置(肌肉)
侠白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8 取法
坐位或卧位,在天府下1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取穴。
位于臂前区,腋前纹头下4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处。正坐或仰卧垂臂取穴[1]。
坐位,腋前纹头至肘横纹连线中点向下0.5寸,当肱二头肌肌腱的外侧缘处取穴[7]。
《寿世保元》载取此穴:“先于 *** 上涂墨,令两手伸直夹之,染墨处是穴。”
快速取穴:先找到天府(臂向前平举,俯头,鼻尖接触上臂内侧处即是),向下1横指处即是[8]。
9 穴位解剖
侠白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肱肌。血管、神经分布同天府。皮肤由臂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的头静脉向上,穿三角肌与胸大肌间隙入深筋膜,至锁骨下窝处汇入腋静脉。
9.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肌[1]
皮肤→皮下组织→肱二头肌长头→肱肌[5]。
9.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头静脉经过和臂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肌皮神经和肱动脉分布[9]。
布有臂外侧皮神经,肌皮神经和头静脉,肱动、静脉肌支[6]。
10 功效与作用
侠白穴有宣肺理气,宽胸和胃的作用。
侠白穴有宣肺通络作用[1]。
侠白穴为手太阴经行气之夹道,有宣散肺气、理气宽胸之功,治心痛、气短、呕逆、烦满等症[2]。必辨其确为气郁所致者乃可用此,盖以本穴能行气也[2]。
11 主治病症
侠白穴主治咳嗽、气喘,气少,气短,哮喘,咳逆上气,支气管炎,肺炎,干呕,烦满、心痛短气,胸满,神经性心悸,胃痛,上臂内侧痛,上臂前外廉痛,紫白癜风,鼻出血,赤白汗斑等。
侠白穴主治咳嗽、气喘,干呕,烦满、上臂内侧痛[9]。
侠白穴主要用于心肺及局部疾患:如咳逆上气、哮喘、支气管炎、心痛短气、神经性心悸、干呕烦满、上臂前外廉痛及紫白癜风、鼻出血等[1]。
侠白穴主治咳嗽,气喘,心痛,胸满,上臂前外侧痛等[6]。
肺病:咳嗽,气喘,气少,气短[7]。
经脉病:上臂内侧痛[7]。
胃病:胃痛,干呕[7]。
其他病:赤白汗斑[7]。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一般直刺0.5~0.8寸[1]
直刺0.5~1寸[6][9]。
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似触电样感传至胸前,或向前臂部放散[7]。
12.2 灸法
可灸[1][9][7]。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6]。
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3 配伍
侠白配内关,通里治心绞痛、胸痛[1]。
侠白配郄门、间使、大陵、内关、天泉治正中神经痛[1]。
侠白配郄门、间使、大陵、内关、天宗,通经活络止痛,主治正中神经痛。
侠白配膻中、内关、足三里、三阴交,治心悸、怔忡[7]。
侠白配心俞、膈俞、内关,治胸背痛[7]。
侠白配肺俞、孔最、尺泽、丰隆,治咳喘[7]。
14 特效 ***
常用中指指腹揉按侠白,每次左右各按1~3分钟,对肺有保健作用。精神极度衰弱时揉侠白3~5分钟,可很快安心宁神。
15 研究进展
针刺侠白对早期房颤复律有一定作用[1]。
16 文献摘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心痛,干呕,烦满。
《针灸甲乙经》:心痛,侠白主之。咳,干呕,烦满,侠白主之。
《寿世保元》:治赤白汗斑神法,故以针刺之出血亦已。宜灸侠白穴。
心脏房颤按哪个穴位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房颤在心脏的哪个部位、心脏房颤按哪个穴位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