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事的作者是谁(有事者事竟成人物)
今天给各位分享成事的作者是谁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有事者事竟成人物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
文章目录一览:
- 1、《成事》让我们一起成事、持续成事、持续成大事
- 2、《成事》:管理者可能才懂的读书笔记
- 3、《成事》:曾国藩的成事心法
- 4、成事在人:曾国藩的成事方法论
- 5、每日一思《成事》
- 6、《成事》——冯唐眼里的曾国藩
《成事》让我们一起成事、持续成事、持续成大事
少数人为什么能成事?为什么能持续成事?为什么能持续成大事?而多数人,手里一把好牌,为什么就总是出昏招,就总是打不赢?作者冯唐以梁启超编选的 《曾文正公嘉言钞》为底本,集合麦肯锡方法论和自己过去的二十年管理实践,希望通过《成事》一书,帮助更多的人成事、持续成事、持续成大事。
通过子木的解读,让我对于成事的人背后的共通性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成功不是偶然的,你我眼中的偶然,其实对于成事的人来说,都来自于他们身上日拱一卒的努力和海量的积累。
不要赶时髦。要揣摩不因时间流逝、不因空间转换而变的真、真理和大美。变的是俗,不变的是道。争取做个得道之人。
在这个个希望快速成功的时代,遵循事物本身的规律,静下心来参悟事物本质的人是少之又少。
昨天下班的时候,司机师傅分享了他老婆P2P投资的故事。因为P2P的高额回报率,他老婆把家里100多万元全部拿去投资,后来还成为内部业务员,将家里的亲戚的,包括自己弟弟的房产全部拿去投资。最后,投资人携款跑了,他自己包括家人累计损失了近400万元。这对于一个3线城市的普通上班族绝对是致命打击。现在他通过在不同信用卡之间套现来还款。
如果每一个人在巨大的诱惑面前,能够看到“你看中的是别人的利息,但别人看中的是你的本金”的本质时,我相信再大的利益你也不会心动。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让我们略过在幻象中的所有剧情。当你明白任何事物的本质后,你自己就有了如如不动的根,你不会因为外界的幻象而飘忽不定。
正如子木所分享的,避免让自己掉坑,其实已经走在很多人的前面了。避免自己掉坑最好的方法,就是锻炼自己洞悉事物背后的本质,特别是那些被重重迷雾所遮掩住的本貌。
这段话讲述了成事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明。
高明是指大局观,能跳脱具体事物、具体人物、特定时代、特定心性,看到不变的规律、问题的核心、处理的原则,类似佛教中的“觉”。
精明是指精密度,调查研究获取足够详尽的信息,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不想当然,不拍脑袋。
高明亦是大处着眼,提示着我们在做事时必须要有鹰的视野。站在高处向下看,俯瞰全局。这样你的判断和决定就是建立在全局的视角,不是客观,片面的。
精明亦是小处着手,提示着我们再高的视角也要有行动跟上,才能实现。能时时求真、求精、求准,俯下身段,从不“我以为”,从不走捷径。做事的细节决定了你梦想蓝图的精美呈现!
练兵,“勤”是第一位,要从日常训练起。对于自己,团队平时做不到的,临敌也做不到。平时就是战时,不能拿“平时”当借口。
一时的努力可以做到,但常态化的努力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成事的人与普通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把努力已内化为呼吸一样与自己同在。
而普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努力的程度会跟随自己的打鸡血的频率发生对应的变化。并没有真正地变成自己的热爱,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之中,如同吃饭,睡觉一样简单但又极其重要。
睡觉之前,做个每日小结,就知道实际做的事情并不多。这点虽是曾国藩的小技巧,却有实用。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活。” 毛主席也说过“我是靠总结经验来吃饭的。”
复盘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让我们拔高视角看待问题。我自己断断续续写复盘日记也有200多天了,写复盘带给我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自己可以从剧情中抽离出来,以第三视角重新看待问题。让我不再以情绪来对话,而是梳理问题,找到问题点,真正的解决问题。同时这个过程也锻炼了我的总结与表达能力。
牛人靠成事,靠作品,不靠吆喝,不靠争。 当我们暂时无法与牛人面对面对话,学习时,书籍可以帮助我们先学习和模仿牛人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法。
接下来的践行清单:
1. 对于自己不理解的事时,多问WHY,提升自己对事物本质的洞察能力。
2. 持续写每日复盘,对自己的视角和行动多做复盘。
3. 常态化的努力,完成8月子木共读书单的复盘输出。
《成事》:管理者可能才懂的读书笔记
最近阅读卡顿,头脑混乱,翻了翻冯唐的《成事》,做一个调整。
已经忘了自己是什么时候买的这本书,为什么买这本书。但选这本书读,一是因为这本书书名简单扼要,几乎就是跟“成功”画等号,二是包装精美,红底黑字,光封面而言感觉花了大价钱,三是因为作者的名字,让我联想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成事》的成书起因是作者找不到“适合中国管理者读的管理类书”,作者非常推崇曾国藩,认为“成事一项上,曾国藩鹤立鸡群,千古一人”,于是以梁启超编选的《曾文正公嘉言钞》为底本,以成事为主旨,从现代管理角度品读,集合了曾国藩、麦肯锡和个人20年管理实践,提供最简单实用的成事方法论,写成这本《成事》。
《成事》作者是冯唐。知道他是因为一句“春风十里不如你”,虽然有非议,但确实是朋友圈的“金句”。看了下他的履历,一个明显的标签就是“跨界”:医学博士“出道”,担任过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国企CEO,后又从事医疗投资,是诗人、作家、商人的“成功综合体”。
读了这么会“成事”的人的这本书,失大于得。
全书的格式很简单:曾文正公嘉言+冯唐的感悟笔记。全书非常零碎,就是冯唐的一本读书笔记。许是我不是管理者,冯唐的感悟没有引起我一点的共鸣。曾文正公嘉言倒是给了我不少阅读、学习方面的启示,还不如直接去读梁启超编选的《曾文正公嘉言钞》。
本书中大部分笔记确实跟“成事”相关,但感觉冯唐思考的并不深入,很少让我有“大悟”的感觉。而且用词非常口语化,举几个例子:
“时间的流逝太可怕,怎能不干活?怎么还喝酒吹牛?怎么还泡妞?怎么还打游戏?怎么还抽烟?工作狂人的人生态度”。
“如果能踏块云彩就能救世界,漫天的云彩上都是一些不靠谱的二货了”
“戒烟难!戒别的也难!所以八戒胖成了那个样子!”
“这是普通话、老套话,做起来难。”
……
你能信这是出书的表达吗?
要说一点收获都没有,那倒是有一点—— 读书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读出什么来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 就像海尔的日清管理法,就是张瑞敏从一句“日事日毕,日清日高”“读”出来的。
《成事》:曾国藩的成事心法
《成事》的作者是冯唐,前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也做过中国国企高管,也是中国的著名作家。
冯唐对中国历史有多年的阅读和思考经验,本书正是冯唐以现代管方法论为工具,归纳出“伟大管理者”曾国藩的管理及“成事”理论和经验。
冯唐认为, 管理是一生的日常,成事是一生的修炼。
开始阶段,人们主要是管理自己 :时间、体力、情绪、三观、工作等;
往 后来是管理事儿 :主要围绕问题的解决;
再往后来是管理团队 :如何让团队成员团结一致来成事等。
在管理实践的过程中,作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成事?为何成事的只是少数人?如何持续成事?
针对这个问题,作者翻阅了中内外有关管理学的书籍,却一直没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书籍。
最终,作者决定依据中国的古书和先贤的智慧,写出一本有关成事的书籍,并最终选定了曾国藩。
作者说:
在成事一项上, 曾国藩就鹤立鸡群,千古一人。他为师为将为相,立功立德立言,救过中国几十年,写过千万字。 更重要的是,他做实事,在非常难做事的晚清,而且,他做很大的实事,而且,他持续做很多很大的实事。而且, 他写的东西都是围绕着如何成事 ,提供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方法论和修炼法门。
为了让人们更好地学习曾国藩的管理及成事经验,作者以梁启超编选的《曾文正公嘉言钞》为底本,以成事为主旨,写下了本书《成事》。
要说明的是,为了更好地让读者学习曾国藩的成事经验,作者还是保持梁启超编选的顺序,类似于《论语》,没头没尾,可以从任何一页读起,也可以在任何一页停下。
本文从中节选出部分十分有趣精彩的观点,和大家一起分享。非常建议大家可以自行学习阅读本书。
1、 求实。 行胜于言,质胜于华,做人做事要少讲大道理,多做实事,不画饼,不务虚。
2、做人要“ 耐得住 ”。
3、安于规,一生安稳;创新轨,一生颠簸。同样的一生,不同的选法,不同的活法。做一个守规矩的人,还是走自己路的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4、一个公司一个团队,一个好的工作氛围,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而是说实话、做实事、有针砭。
5、 人至中年,容易油腻; 企业发展到稳定阶段,也容易变油腻。如何避免, 学会管理,前者管理自己, 后者管理团队。
6、做人,成事,如果想突破,要敢不同,敢坦诚,敢尖锐。
7、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意不可知,很多时候,我们只管尽力做事就好了,成败交给上天。
8、真正在人间成大事的人,他的底色往往是悲观,他对人性没有太多期待,他的心血往往不一定会被世人理解。
7、 做事,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8、面对困局,“自救”是第一重境界。更高一层的境界是“破敌”,及不仅可以自救困局,而且还可以开拓新局。这就是曾国藩说的“久病成妍”。
9、庄子曾说,生而为人,仿佛进赌场。一言一行,都是下注。关键在于人的内心, 只有内心沉稳坚固、心平气静,才有可能看得远、博到大。 最善泳者,忘水。
10、日中要落,月满要亏,“花未全开月未圆”的时候人生最美。
11、好朋友之间,不是互相抬轿子、互相让对方爽,而是互相挑刺、互相督促,一起做个好人。
12、不要赶时髦。要揣摩不因时间流逝而变、不因空间转换而变的真、真理和大美。 变的是俗,不变的是道。争取做个得到的人。
13、每个人的三观形成之后,是很难改变的。因而,我们做到 尊重每个人的三观,不要试图去改变 谁,或者谁的观点,更不要让他人的是非观影响到自己。
14、对于问题, 把力气花在能使得出的地方。
15、 成事=诚×(勤+慎)。“诚”,不欺,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别人;勤勤恳恳,谨慎自谦。
16、曾国藩的养病之法:第一锻炼心志,早起、打坐;第二去除妄念。
17、练兵, “勤”是第一位,要把平时当战时,每天必须早起、习劳、忍饥耐寒。 不要心存任何侥幸,如果连平时都做不到,临敌的时候怕是更做不到。
18、世事无常,无常是常。在这种情况下,渺小的一个人想要成事,只能一靠自己,一个训练有素的自己;二靠团队,有能力的团队。
19、实力不如人,更要讲信用。 不是“你弱你有理”,而是“弱者更要讲道理”。 否则,弱者只会损失更大。
20、风骨不是外在的傲慢,而是内在的自立自足。
21、 所有成事者,都有一个前提:精力旺盛,精力过人,精力持久。 所以:少操心,少纠结,少烦恼;多走路,多健身,多运动。
22、 做事情,最重要的是自己做,不求人。
23、如果遭人闲话,对自己:随他们说,关我屁事;对于别人:别搭理,关你屁事。
24、 古人总结成功的十大要素: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 所以,“命”很关键。但我们依然要努力做事,增加自己成功的机会。
25、做事情,一要勤奋,二要诚心/专心/一心。
26、做任何事,贵在坚持。
27、 身处困境,要做到“心宽”。 只有心宽,才有可能保持好身体,保持好心气。 有身体才有本钱,有心气才有斗志, 然后再找脱困的方法。
28、有事在身不在心。
29、别考验人性,考验人性的人都输了;别想太多,能长时间做到最基本的,就已经很不错了。
30、“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不嫉妒、不贪求,才有可能成事啊。
31、 不要怠慢他人,不要拖延做事。 如果真想拖,告诉相关的人:为什么要拖,拖到何时?别黑不提,白不提,企图蒙混过去。拖,一定不能成事。
32、 道德学问,一日也不能松懈。
33、 遇到闹心的事,尽管违反人性,还是先找自己的问题。如果没有,再找;如果真没有,再找,直到找到。
34、当我们做成了一件事,获得了功名利禄。那么必然也就有人失去了这些东西。这时候,有人说我们坏话,给我们点小刀,理所应当,受着就好了。而且这些“逆耳”的话还能让我们时刻保持清醒。
35、做大事,不涉及底线的前提下,推功揽过。功劳是大家一起努力得来的,过错主要是自己造成的。
36、睡觉是头等大事,太闲了睡不着,与其闲,不如累。
37、 行百里者半九十,要耐心,千万不要德不配位,浪得虚名。德不配位,心神不宁。 德高望重,顺水推舟。
38、事情做完总结时,不要后悔自己做错事的地方,也不要议论别人做错的地方。 成事人,从来向前看多于向后看。
39、每日睡前,做个每日小结,就知道实际做的事情不多。这是曾国藩的小技巧,却很实用。坚持一段时间,效率便可提升。定目标+复盘。
40、凡事莫当前,看戏不如听戏乐; 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
41、打仗时,生死在呼吸之间,谁也靠不上,只能靠自己。人生, 看似很漫长,不过在生死刹那,也只能靠自己。
42、时间,善待埋头做事的人。
43、天性愚柔之人,如何做到明强?一是认准一个方向,二是付出别人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
44、勤俭持家:入一百,花六十,二十接济他人,二十备不时之需。
45、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跑万米不累,百事可做。 吃苦耐劳的心和身,是成事的基础。
46、 男女本来就不平等,若是再“娇养”,进入社会如何竞争?
47、教育孩子要“不惯着,多磨练”。
48、 除了曾国藩的家训,再推荐2本家训的经典好书:老洛克菲勒写给小洛克菲勒的三十八封信、冯唐的《三十六大》。
49、日课四条:一曰慎独则心安, 养心 ;二曰主敬则身强, 认真 ;三曰求仁则人悦, 责任 ;四曰习劳则神钦, 干活 。
49、一日事一日毕,不能拖。叉手立办,不占内存,不耗脑子,睡得更香。
50、待在舒适区,强不起来。 自强,就是自己给自己找不舒服。
51、老天爷不喜欢三种东西:取巧、自满、不定。
52、难做的大事,慢慢做,一定可以有做成的那一天。
53、 每天早上列出每天必干的三件事,每晚上床前检查,至少干完一件。
54、 不要和很多人的集体人性抗衡,不要和人类共同的弱点死磕,会输。
55、不要走捷径,捷径都是通向邪路最快的路。
56、如何不求人,保持独立?过简单生活。
END
文|安静
成事在人:曾国藩的成事方法论
书名叫《成事》,作者冯唐。封面左上角有个小标题:《冯唐品读曾国藩嘉言钞》。全书大部分内容和管理有关,换句话说是给领导看的书,但是谁知道万一哪天上天眷顾你摇身一变成了领导,所以睡前放在床头信手闲翻也是好的。
曾国藩是清朝人(1811-1872),姑且算他是古代人吧。古代读书人都有一个最终目标,成为君子。用冯唐的话放到现代就是精英。“天之生斯人也,上智者不常,下愚者亦不常,扰扰万众,大率皆中材耳。”曾国藩说天才不多,蠢材也不多,大家都是普通人,所以鹤立鸡群很少见,那么如何做鸡群里最肥的那一只呢?
一、正视
两个意思,直接地面对和客观地认识。
直接地面对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你自己能解决就自己解决;如果自己不能解决,就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人;如果没有能够解决问题的人,那就把损失降低到最小去接受。这事需要魄力,一直回避最终很可能使问题扩大到一发不可收拾,结局更惨。
客观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多少斤两,肚子里多少墨水,能干多大事。该承认自己不行的时候就要承认。得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有人王佐之才,有人百里之才。成事并不是非得经世治国,安一方百姓照样是成事。想当皇帝,首先看你爹是不是皇帝,其次看你能不能干过你的哥哥弟弟,最后看看自己是不是那块料。要是想当开国皇帝,仔细思考第三条,仔细,再仔细。
二、有恒
是恒心,也是长久
小时候爸妈告诉做事要有恒心,意思是坚持做一件事,不要半途而废,长大后慢慢懂得了这个道理。半途而废等于没做。现在开始一件事需要计量利益,预估损失,甚至精确到概率。要在对的事上坚持投入时间和精力。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做事如此,读书亦然。
要有远见,要透过现象。“趋时者博无识之喜,损有道之真。”有些东西是不随时间流逝而改变其本来面目的,甚至更加历久弥新。要看到这些东西,长久地去相信它,不因一时被遮蔽而放弃真理和大美。
三、持敬
这个词是一个学姐印在自己茶杯上的话,当时不理解,现在略有思考。
敬畏。生命,自然,未知的事物。我是唯物主义者。但我认同世界上有我们至今我们无法解释的东西和事物。我们无法把握它的规律,那么只好去敬畏它。希望有天不会落在我们头上。
尊重。这个解释似乎离我们更近。这里的尊重并非尊重人,而是指尊重规律和常识,不走捷径。现在我们走的路,大抵是我们踏着前人的脚印再走,左脚一步,右脚一步,如果心急,那么最容易导致的就是左脚踩在了右脚的脚印上,轻则崴脚,重则骨折。除非有那种天生的精英,能够一下走两步,这样才可能有大成就。而这一部分人,书架上大都有一本诺奖的证书了。一步一步走,虽然慢,但总会到的,老话讲,勤能补拙,要是嫌慢,可以加快频率,就是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但不能非要去和那些天生会跳跃的人比,否则多半以凉凉收场。
四、修身
《大学》里面写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今天为止,单修身一项能做到的寥寥无几。
曾国藩多次强调了好身体的重要性。除了训练部队,每个人也要有好的体魄,整天病恹恹的像什么样子。万一哪天真得病,曾国藩说:首先要锻炼心志,强身健体,早起打坐。其次是要有战胜病魔的决心,去除妄念,别多想。身体调整好了再说后面的事。
“信只不说假话耳,然却极难,吾辈当从此一字下手。”从小到大关于诚信的童话寓言成语古诗也背了不少,真正能做到的十有二三。无论做领导还是做员工,当老师还是当学生,做事之前想想“信”字。人在外头能走多远,面子多大,吃的多开,追根究底一个“信”字。之前那句话还有后半句:“今日说定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这句话涉及人性,言尽于此。
书里反复几句话: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前八个字教做事,后八个字教做人。“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和毛主席的“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讲首先要在全局层面上思考问题,有大局观,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落到实处,重视细节和方法,最后埋头苦干,便有可能成事。至于后八个字,大家都懂,尽力而为便是。
凡是读到这里,姑且可以称一句读书人了。
送给各位读书人一句话:乃知自己全无本领,见得人家几分是处。
五、天机
成事在天
曾国藩深信天命,告诉后人,老天已经替你做好决定了,但是还需要你自己努力,不计得失,但求无悔。“苍苍者究竟未知何若,吾辈竭力为之,成败不复计耳。“这本书就是告诉人们如何成为精英,但精英就要有所作为。有些鸟生来就不是为了挨枪子的,有些人活着就是为了成事的。至于成事的人是不是你,先做,时间会告诉你答案。
合上书,再回想内容,忘记的十之七八,理解的十之二三,这样算来,真正掌握的仅仅十分之一。
我自认不是君子,也并非精英,胸无大志,只想着把自己日子过舒服。无横渠先生继绝学开太平之大志向,亦无叔孙豹三不朽之大境界。成事在人也好,成事在天也罢,唯有自己下足功夫,耐住性子,以塞绝横流之人欲,挽回厌乱之天心为希冀,与人为善,但求事成。
2020.5.2于吉林长春
每日一思《成事》
原文:与胡中丞熟商江南军事。胡公论及凡事皆须精神贯注,心有二用,则必不能有成。余亦言军事不日进则日退。二人者皆许为知言。
作者解释:胡中丞,胡林翼,曾胡左李,中兴名臣。
胡说:一心一用。曾说:一日一进。
不仅打仗,做任何事,都当如此。
更多的现世人,哪怕吃一个饭、开一个会,都不能不时常看他的手机,似乎有天大的事儿找他。
反思:一次只做一件事儿,并且把它做到极致,根据优先级顺序找到自己每日首先要完成的目标。把这件事练成习惯,1年2年3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通过时间的纬度定能发现成长与收获。可以把这个动作运用到生活与工作中去。
《成事》——冯唐眼里的曾国藩
《成事》这本书放在我的书架上很久了,书一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霸占了各大书店的畅销书位置,只见书店一排排红色的封面,都写着成事,成事,成事。个人却一直无力去翻动它,因为书籍内容包含着众多文言文,而且是一条条的,没有框架结构,不解其意,阅读甚难。就这样《成事》就被慢慢的湮没在了我的书架里,我想一本书跟你有缘他总会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你再次与其产生联系,再次让你与作者相遇,这本书于我就是这样。
前不久,先后读完了张宏杰的《曾国藩传》与《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对这个近代的老头子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从各个角度认识了这个有血有肉的老头,让这个近代的圣人慢慢的立体呈现在我眼前。读完了明白了一个道理,天赋异禀,大多数人想想就行了,那些个七岁能文能武,一出手就是经典,整个直播一场就能挣千八万的人属于望尘莫及。也明白了世上有一种凡人是可以学习的,有一种成事的方法是可以效仿的。
于是我翻开了冯唐的《成事》,品读曾国藩嘉言钞,跟着冯唐从曾国藩身上学管理。用冯唐的话来说,管理是一生的日常,成事是一生的修炼。
管理自己:自己的时间,自己的体力,自己的情绪,自己的三观,自己的工作平衡;
管理遇到的事儿:遇到事儿了,如何围绕问题,如何收集信息?如何验证逻辑?如何设计方案?如何进行沟通?;
管理团队:如何统一思想?如何调和矛盾?如何激发团队精神?
这些问题统统能在一个人身上看到修炼的痕迹,从他身上摸索到属于你的答案,那就是曾国藩!
冯唐就干了这件事,冯唐更是将曾国藩的方法融入了自己几十年的管理工作生涯,不说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在我看来至少他是获益匪浅的。对于曾公的嘉言,作者用他轻松精简的话语娓娓道来,每一句都来得很随性,但是又能精准的击中你的神经,让你为之一震。一句轻飘飘的“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更是被作者运用得出神入化。
譬如作者认为成事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明。第一要指出的是,在成事的诸多要素中,如果排除“命”“运”等非自身要素,“明”是第一重要的元素。临事,“明”字为第一要义。现代汉语中和这个“明”字接近的词汇是“智慧”。
“明”字有两层意思:高明和精明。
高明是指有大局观,能跳脱具体事物、具体人物、特定时代、特定心性,看到不变的规律、问题的核心、处理的原则,类似佛教中的“觉”。有了觉,超越了无明之苦,才能有戒、定、慧。能高明,能见山河之旷远、人心之顽固、世间之轮回,也就能降心抑志,窥见万事万物寂静涅槃的底色,也就渐渐归于平实。
精明是指有精密度,调查研究获取足够详尽的信息,不想当然,多方推理、反复论证,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不拍脑袋。能事事求真、求精、求准,俯下身段,实事求是,从不“我以为”,从不走捷径,也就渐渐变得实在,也就渐渐归于平实。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高明是大处着眼,精明是小处着手。做事没有真正的捷径,于高明和精明两个角度反复做实事,反复磨炼心性,就是捷径。
作者更是用现代麦肯锡的管理学理念验证了曾国藩在管理上的牛逼,麦肯锡的方法论,在曾国藩身上看到了实践。麦肯锡的信任公式,被曾国藩高度总结践行了,包括麦肯锡的育才理念在作者的眼里也与曾国藩不谋而合。
家庭方面作者也是干货满满,不像那些个聒噪的畅销说讲一啪啦的理论,譬如育儿上作者结合曾公的理念轻轻的给了六个字,方向,见识,毅力。有质有恒,慢慢必然有识。那些连孩子早起都培养不好却天天嚷着让孩子出国留学长见识的父母,还是别奢谈让孩子成事了。
作者的语言就是这样的有杀伤力,手里有刀,心里有佛,脚下有闹市,心里有山水。不跟风,不盲从,自己同意就赞,不同意就扇。
暂不论从圣人身上学到多少,在这阅读的路上能遇到这本书,能对话冯唐,本身就是一件很值得记录与分享的事。读完了留下了一个字勤,不错了,能再多记得一个恒,可能就收获颇丰了。易做的事,都是小事,易读的书,都是简单清浅的书啊。看多了网上的真善美网文,可能你就看不动经典了,给你的注意力留一点空间用来管理人生吧,用余生成事!
20200919酆
成事的作者是谁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有事者事竟成人物、成事的作者是谁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