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当朋友们看到这个文章时想必是想要了解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相关的知识,这里同时多从个角度为大家介绍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相应的内容。
文章目录一览:
- 1、愚公移山的故事是什么?
- 2、愚公移山的故事
- 3、愚公移山故事
- 4、愚公移山讲的是什么故事?
- 5、愚公移山讲了什么故事?
愚公移山的故事是什么?
您好呀愚公移山的故事主要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头,想要搬走挡在他家门前的大山,不管人们怎么说他冥顽不灵,他还是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后来他的坚强信念感动了天上的玉帝,玉帝便派人帮愚公搬走了大山。
愚公移山的故事
故事简介: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这两座山从山下到山顶,有一万多丈高。绕着山走一圈,有七百里,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的北岸。
与两座山正对着的北山脚下住着一户人家,当家的是一位快九十岁的老人。老人很善良,但脾气倔犟,只要他认准了的事,哪怕别人说不可能,他也会固执地做下去。人们认为他过于认死理,也就是“愚”所以都叫他“愚公”。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把他家门前的风景全部挡住了,而且家人出门办事也没有一条道路可以直通外面,必须先绕着大山走一大圈,非常不方便。于是,有一天,他把家人都叫到跟前来,对他们说:“门前那两座山,我厌恶它们已经很久了!它们挡在那里,每次我们出门办事,总要兜个大圈子,实在很不方便。我想把它们搬走。”
家人都觉得老人的话很有道理,但他的妻子提出疑问:“凭您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怎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挖平呢?况且,山上的土石又放到哪里去呢?”
愚公想了想,说:“我们把它们移到渤海去。”听他这么说,妻子不再说话。
于是,愚公带领大家即刻动手,挖土的挖土,运泥的运泥,干得热火朝天。
离愚公家不远处有一户人家,丈夫死得早,寡居的妻子和她刚刚七八岁的小儿子生活在一起。小孩看愚公家的人干得这样津津有味,也蹦蹦跳跳跑来帮忙。从两座大山到东方的渤海,路途遥远,等他们车拉筐抬,把泥土运到渤海再返回来,半年的时间就过去了。但是,他们一家人并不认为这会妨碍他们移山的计划,仍是日夜不停地挖掘、搬运土石,周而复始,锲而不舍。
太行山和王屋山下有一条河,河水沿着山脚蜿蜒流出,在大山的拐弯处河道变宽,拐个弯汇入另一条河。这两条河的交汇处有一片三角洲,土地肥沃,水草丰美。三角洲上也住着一位老人。这个老人喜欢动脑子,凡事都会认真权衡利弊,再做出选择。大家都认为他很聪明,所以叫他“智叟”。
愚公带领家人移山的事情被智叟知道了,智叟觉得愚公真是愚不可及。他拄着拐杖,步行了好长一段路,来到愚公和家人劳作的地方,说:“老头,你先歇口气。我来问你,你这是干什么呀?”
“我想把这两座大山搬走。”愚公头也不抬地回答。
“唉,你真是太不聪明了!我问你,你觉得是移走两座大山容易,还是搬家容易呢?”
“当然是搬家省力。”愚公回答。
“那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你移山不就是因为山挡路了吗?你搬到山外边去,它们不就挡不住你的路了吗?”
“问题是我不想搬家!”
“唉,”见愚公这么倔,智叟叹了口气,“果然是个愚公,真是名不虚传啊!”但他还想最后劝他一次,于是又说:“你们干了这么久,连半个小山尖也没能搬走。想一想,就凭你们几个,整座大山能移走吗?”
听了这话,愚公放下镐头对智叟说:“人们都说你聪明,我看你得见识还不如寡妇个幼小的孩子。没错,我是老了,可我还有儿子、孙子呀。即使我死了,他们还会继续挖;等我的儿子们死了,孙子接着挖;孙子死了,孙子的儿子再接着挖。这样,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有儿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会移不走呢?”
这下,智叟无话可说了。他无奈地摇摇头,拄着拐杖一步一步返回了三角洲。
不料,他们的对话被手握长蛇的山神听见了?他还真怕愚公把山移到海里去,连忙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听了,觉得很好笑,但是又被愚公的精神所感动。于是,他找来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让他们趁着夜色,把两座山都背走了,其中一座山被背到了朔东,另一座则被背到了雍南。
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高山阻隔了,愚公一家也不必再绕道而行了。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的一篇寓言小品文。这则故事的发源地,通常被称之为愚公故里的河南济源。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全文叙次井然,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极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愚公移山》的故事,阐明了一个真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只要依靠群众,大家齐心合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愚公移山精神,贵在持之以恒。它同夸父追日、精卫填海、铁杵磨成针一样,都是传统的中国精神。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数千年来,这种精神,一直鼓舞着中国人努力地改造着中国。
现代哲学史专家严北溟《列子译注》:“‘愚公移山’原意在于打破世人急功近利眼光,应像愚公那样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对着这个目标努力,无论途中遇见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不懈;只要有毅力、有恒心,小小的积累也能获得巨大的成功。认定一个目标,是完成一个事业的起点。有决心和信心,向着目标矢志不渝地努力工作,定能达到目标。要敢于面对和正视困难,坚信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去排除困难,争取胜利。
愚公移山故事
① 愚公移山的故事原文
太行1、王屋2二山,方3七百里,高万仞4,本在冀州5之南,河阳6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7九十,面山而居8。惩9山北之塞10,出入之迂11也。聚室而谋12曰:“吾与汝13毕力平险14,指通豫南15,达于汉阴16,可乎?”杂然相许17。其妻献疑18曰:“以19君之力,曾20不能损21魁父22之丘23,如太行、王屋何?且24焉25置26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27担者三夫28,叩石垦壤,箕畚29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30妻有遗男31,始龀32,跳往助之。寒暑易节33,始一反焉34。
河曲35智叟36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37。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38,其39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40曰:“汝心之固41,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42,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43也,而山不加增,何苦44而不平?”河曲智叟亡45以应。
操蛇之神46闻之,惧其不已47也,告之于帝48。帝感其诚49,命夸娥氏50二子负51二山,一厝52朔东53,一厝雍54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55焉。[3]
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方圆,指面积,这里指周围的意思。
4、仞(ren):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副词,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即住在山北。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3、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17、献疑:提出疑问。
18、以:凭借。
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20、损:削减。
21、曾(cé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魁(kuí)。
23、丘:土堆。
24、且:况且。
25、置:安放。
26、焉:疑问代词,哪里。
27、荷(hè):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
29、箕畚(jī 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0、孀(shuāng) :孀妻,寡妇。
31、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32、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换牙。
33、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36、叟(sǒu):老头。
37、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38、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39、长息:长叹。
40、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42、匮(kuì):竭尽的意思。
43、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44、苦:愁。
45、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46、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7、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48、帝:神话中的天帝。
49、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
50、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51、负:背。
52、厝(cuò):同“措”,放置。
53、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54、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56、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57、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中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58、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59、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
60、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61、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62、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63、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64、荷,古义:扛。今义:荷花
65、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66、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67、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68、方,古义:方圆。今义:常指矩形
69、惩,古义:苦于,被......所苦。今义:惩罚
70、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返回,这里指往返)
7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72、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73、一厝朝东。 (厝:通"措",放置)
74、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通"直,径直)
75、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76、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77、且焉置土石? 倒装句:疑问代词"焉"提前。
78、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倒装句:定语"三夫"后置。
79、告之于帝。倒装句:状语"于帝"前提。
白话译文
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以北(的地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接近九十,向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簸箕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借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无法改变,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还怕挖不平吗?”河岸上的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② 愚公移山的故事是怎样的
上古时有位年近九旬的北山愚公,因苦于门前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碍出入,就立志铲平这两座山。家人、邻里都来相助。他们终日劈山运土,往返于渤海和太行之间,常年不息。河曲智叟讥笑愚公“愚蠢”。愚公对智叟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们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就派夸、蛾氏二神把大山背走了。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北面,没有高山阻隔了。
③ 愚公移山的故事简介
故事简介: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头,想要搬走挡在他家门前的大山,不管人们怎么说他冥顽不灵,他还是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后来他的坚强信念感动了天上的玉帝,玉帝便派人帮愚公搬走了大山。
拓展资料
写作背景:
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
作品简介: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赏析:
在一个仅有三百余字的简单的故事里,将较多的矛盾集中起来描写,能够收到戏剧性的艺术效果,否则顺流平坡地写下去,还不只是索然寡味,更重要的是所要强调的内容得不到强调,不能使主题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圆满地表达出来。一般地讲,从简单中见复杂,在情节安排上并不容易,因此处理得不好,就会使人感到复杂中仍然显得简单。
《愚公移山》故事本身简单,但由于在情节的处理上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从矛盾相继出现的尖锐性上去显示复杂性,这样就增强了文章跌宕的气势,引人入胜。解决矛质,没有简单化,愚公说服其妻,不是以空话大话压服,而是靠众人拿出办法;驳倒智叟,不是泛泛顶撞,而是据理而言。
愚公的“理”,非等闲之论,它是作品中哲理思想的精髓,字字如锤击出的火星,句句似脱了弦的利箭,都是性格化的语言,又都是有哲理思想深度的语言,。正是如此,理直才能气壮,理屈必然词穷,愚公驳得智叟哑口无言。两个人的辩论将故事情节推上了 *** ,使寓言的寓意得到充分的展示。
④ 愚公移山的故事100字
寒假里我读了很多成语故事,最令我感动的就是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了。
愚公是一个九十岁的老爷爷,因为大山挡住了他家外出的通道,他决心搬走这两座大山,于是他率领子孙们起早摸黑开始挖山。天帝被愚公的精神所感动,就派了两个大力神把两座山背走了。
我要学习愚公老爷爷这种坚持不懈,顽强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在学习上更加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
求采纳!!!
从前,愚公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愚公搬土石以移山,他的邻居智叟笑他太傻, 认为不能。愚公说:“我家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还有子子孙孙。又何必担心挖不平呢?”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现比喻只要有决心就能干成。
愚公移山讲的是什么故事?
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 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大力神搬走两山。比喻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传说之一,选自《列子·汤问》,相传作者是列御寇。列御寇,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
作者: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 。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对后代的哲学、文学、科技、宗教都有深远的影响。著有《列子》。那时,由于人们习惯在有学问的人姓氏后面加一个“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称为“列子”。《列子》中的“天体运动说”、“地动说”、“宇宙无限说”,而这些学说都远远早于西方的同类学说。唐玄宗于天宝年间诏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述20篇,约十万多字。流传有的《列子》一书,列子书在先秦曾有人研习过,西汉时仍盛行,西晋遭永嘉之乱,渡江後始残缺。其後经由张湛蒐罗整理加以补全。现存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其中《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汤问》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其中《两小儿辩日》被纳入小学语文人教版6年级下册第1篇课文。列子一向低调,有所谓“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可见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的“和光同尘”的境界,故而列子在历史上的事迹也很少。
愚公移山讲了什么故事?
愚公一家和邻家小儿“移山”
一天晚上愚公一家在一起商量“移山”,经过一阵激烈的争辩,大家各议纷纷,最后主意定了。第二天,愚公带着子孙中能挑担的人,拿着锄头,稿子叮叮当当的干了起来,还将碎石移到了渤海,这个消息马上就轰动了这个小村庄,大家都知道了这一消息,投来了各种目光。愚公擦擦脸上的汗说:大山不移,乡亲们出入不便啊。愚公家的邻居是一个寡妇,还有一个7..8..岁的孩子,孩子一直想去,母亲怕出什么事,一直不肯答应。最后看孩子意志很是坚定,就不再说什么了。孩子高兴的蹦着跳着,跑到愚公面前问:我可以帮助你们么?愚公高兴的同意了。
这孩子年龄还小,力量也还小,帮不了什么大忙,拿着稿子东敲西敲,很有干劲 母亲见后也就放心了。等孩子再大一点的时候,依然意志坚定要移山,董春换季的时候,有时候才回来一次。
山一天天的消减,快进一大半了,天帝也被其感动,派下两个大力神,将这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就这样,冀州和汉阳之间便没有了山冈阻断了。
[打字不易,希望采纳,请勿转载。]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