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故宫如何防火(故宫的灭火器)
今天给各位分享揭秘故宫如何防火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故宫的灭火器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
文章目录一览:
多为木质结构,已有600年历史的故宫,是如何防火的?
至今已有六百年历史的故宫,虽然也遭遇过火灾,但也顽强的走到了现在。且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非常重视它的防火,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具体分析如下:
一.古代故宫中的储水缸、金水河水可以用来灭火,并设定了相关的防火传统。
雄伟壮观的故宫,是我国乃至世界的重要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为木质结构的故宫,在古代就有比较强的防火意识。首先是金水河的建造,不仅能够用来排水和预防洪灾,还可以作为失火时故宫的救火水源。在冬季金水河结冰时,官兵们除了从河面上取冰贮藏到冰窖中,以供次年夏天消暑用外,还会每隔几十米将冰面凿出一个冰窟窿。为的就是当有火灾发生时,能够取到水来灭火。
其次,在故宫的不同区域,还分放了铁缸和铜缸等共计308口大缸,缸内能够储存大概三千多升的水量。主要作用就是宫殿失火时,能以最快的速度来取水灭火,毕竟它们的位置离宫殿最近。且还有一点值得称赞的是,在现代故宫,并不是所有的大缸都会被灌满水。一些对游客开放的区域,不会储水太多或者不储水,为的就是防止孩童误入溺水。
此外,除了这些硬件基础设施外,故宫还形成了一套防火传统,春天除草,夏天注水,秋天清扫落叶,冬天凿冰预防。雍正皇帝还组织建立了一个名为火班的机构,主要负责宫中火灾的预防和消灭事宜。且还安排了他们定期进行消防演练,和我们现代的消防队有些许相似。
二.古代故宫建筑物上的一些巧妙设计,也有防火警报功能。
另一方面,故宫的建筑物在设计建造之时,也考虑到了防火的功能。古代工匠们非常聪明的,在故宫内外设计了防火和防敌人入侵的警报装置。在紫禁城的多个台阶栏杆处,都有一个叫做石别拉的警报器,石别拉的最上面有个小孔,最下面吊着一个小石球。
当失火或有险情发生时,侍卫们用铜角对着小孔猛吹,里面的小石球就会发生震动发出声音,从而让更多的人知晓,并采取相应的灭火措施。由此也可以看出,工匠们的用心良苦和伟大智慧。
但即便如此,也无法完全避免火灾的发生。据史料记载,因雷击与蜡烛灯具使用不当等诸多原因,故宫太和殿曾在二十年内就发生过近4次火灾。还有一次严重到,紫禁城的前三殿都被烧毁,后期又重现修缮和建立。
三.现代故宫沿用了古人们的一些防火法,并升级了防火装备和措施。
到了现代,人们对于故宫的防火,仍没有掉以轻心。除了延续古人们以前用的防火设备和措施外,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升级和加强。其一是定时检测,消防设备、报警装置和避雷设备等的安全性,并及时汇报异常情况。其二是防火源,规定了故宫禁烟禁明火,在闭馆之后要做到切断所有电源。其三是对于进入故宫的工作人员和施工人员,都要提前进行消防知识培训。总之,为了保护我们的故宫,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很用心。
古代的故宫是如何防火的呢?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8月攻入北京城,他们冲入皇家要地进行烧杀抢劫,在紫禁城内有308口大缸,被称作“门海”、“金海”、“吉祥缸”,他们听说这些大缸都是用金子制作的,他们于是想把这些大缸搬走,但是由于太重,不便于搬运,他们就打算将其分为小块再运走,他们砍着砍着发现这大缸只有外面一层是金,里面是铜,他们最后将外面这一层的金子刮走,留下这些“铜缸”。
据说乾隆时期制造的大缸原本打算是全部用金子制作的,但是大贪官和珅执行时,命匠人用铜做缸,只在外面涂上一层金粉,剩余的钱就被和珅给贪了,据说就是这个鎏金铜缸一个都要1500多两白银。
故宫原本有308口大缸,但是现在只有231口了。缺少的是在全面抗战时期被日寇给搬走了。这些大缸就是故宫的主要防火器材。
历史上,故宫也曾发生过大火,最厉害的有两次:第一次是康熙十八年,当时正是冬天,太和殿周边的御膳房不慎失火,北风呼啸助长火势,迅速蔓延到太和殿,从夜晚大火烧起,直到第二天中午才扑灭,仅一个夜晚太和殿付之一炬,肇事的六名御膳房太监被康熙下令处死了;第二次大火是在民国1923年的夜晚,储藏珍宝的建福宫突然升起一场大火,据溥仪后来在回忆录中说,负责处理后事的商家在废墟中最后捡到17000两黄金,可见损失之大。这应该是看守建福宫的太监监守自盗,他们偷盗的文物太多,害怕泄露引来杀身之祸,集体纵火毁坏罪证。
除了用鎏金铜缸储水防火外,故宫本身在修建时就考虑了防火问题,故宫内銮殿都采用硬山式黄琉璃瓦屋顶,四周则是厚重的砌砖墙身,屋顶的四周将木质构件用琉璃瓦封住,在每个区域也都修有高高的砖墙,这样可以减少火灾的发生。
故宫在清代还安装过类似避雷针的装置,因为在明朝时因雷击起火的多达16次,清朝为了防止雷击起火,就在屋脊两端龙头吐的舌头上连上一根铁丝,使铁丝的一端连在地上,但这并没有多大作用,因为当时的人不太懂避雷针的原理。
故宫在古代是怎么防火的?故宫防火的方式有哪些?
在为巴黎圣母院的惨况忧虑之时,我自然而然也想到了我国的故宫,故宫是世界五大宫之首,其名气和世界影响力并不逊色巴黎圣母院。故宫有着和圣母院相似的存在时间,同样经过了数百年的风雨飘摇,其中还有多次差点失火,让这一伟大建筑毁之一旦,但每次都能够化险为夷,才能完整地呈现给世人。那么问题就来了,故宫作为和圣母院同级别的古建筑,是如何逃过多年的火灾,保存至今的呢?跟我一起来看看“故宫防火方式”的前世今生吧。
通过刷漆料来隔绝空气,降低着火的可能性
故宫最开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在发完靖难之役之后,成功从自己的侄子朱允炆手里夺得了皇位,当时帝都在南京,但是自古以来北平都是“龙兴之地”,因此朱棣将都城迁移到了北平。故宫的建立,就是朱棣下的命令,如此浩大的工程量,光是准备就花了十多年的时间,而且极其凶险。为了获得上好的楠木,派工人上深山老林去砍伐原料,中间诸多险阻才成就了这一伟大的工程,曾有古籍描述:
入山一千,出山五百。
描述的就是当时寻找建造故宫原料的人们,为了建造故宫,搭上了不少的性命。最后能够成为当时最盛大的建筑,和他们的牺牲脱不了关系。而且,即便是如此盛大的宫殿,由于古代的科技比较落后,因此故宫的原材料包括柱子等等都是用木材所制,这就加大了故宫着火的风险。
古代人民的智慧还是很厉害的,精巧的工匠,在按照平衡的原理建造故宫之后,为了降低着火的可能,便将柱子等木制品涂上大量的漆料,用来隔绝空气,降低了着火的可能性。其实这一技术我们早已学到,古人竟然能够提前百余年,真是令人赞叹,起火的三要素:
一是可燃物,二是氧气,三是温度达到着火点。
古人就是利用漆料可以隔绝空气(氧气),来减少火灾的。
故宫外面有308个大水缸,用来扑火之用
故宫的构造十分惊奇,在《周礼·考工记》中曾有描述:
“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这样的构造的确可以增加美感和平衡感,但是却让火灾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宫殿是一个挨着一个,四通八达,一旦真的着火,火势就会迅速蔓延开来,人们如果跑到河里打水,那根本来不及,于是古人便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在宫殿门口打造了308口大缸,不仅让其空间看起来更加饱满,而且每一口大缸都可以盛水几千余升,只要宫中出现火势,奴才们便可惜迅速来到宫殿外头从缸中取水,迅速浇灭火势。值得一提的是,这308口大缸制作精美,有铜制和铁制,如今还保存在故宫之外,去旅游的人都可以看得到。
在相邻的建筑之间,加上很多空的石洞
上面所提,故宫的布局十分紧凑,不仅是为了看起来具有气势,也是为了古代皇帝能够行动方面,因此各个宫殿的距离并不远。但是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一间房子不小心着火,那么火势如果无法瞬间扑灭,就很容易殃及旁边的房子,在故宫之中,很多的布料和丝绸用来装饰四周,燃点是十分低的,只要着火,就会迅速增大火势。
于是聪明的石匠们想了一个办法,在相邻的房子之间,加上了很多空的石洞,用来减少接触面积,这样就算着火,火势也不会特别大,如果人们及时发现,就可以控制火势。
建造“吻兽”用来避雷防止火灾,是避雷针的前身
古代的火灾,抛除人为因素不考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雷电导致火灾,故宫建成之后的几次大型火灾,罪魁祸首其实都是雷电。由于古代的科技水平落后,每当有雷电灾祸的时候,人们也只会求神问卜,祈求上苍,其实这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后来,人们创造出“吻兽”,这个“吻兽”被人们当做避雷针的前身,但是古人并不是认为它可以避雷,只是用来当做祈福的装饰而已。在《唐会要》中记载:
鱼虬尾似鸱。
这里描述的“似鸱”,其实就是“吻兽”,吻兽其实起不到避雷的作用,重要的导线并没有连接到地面上,所以,它是没办法真正避雷的,不过每当古代因为雷电引起火灾,皇帝就会派人祈福,而吻兽,其实也是祈福的一种装饰,虽然实质的作用很少,但是为后来研发出避雷针,埋下了伏笔。
后来到了民国时代,真正的避雷针应运而生,眼尖的人们就会发现,在建国之后的故宫宫殿上,有用铁丝做成的避雷针,虽然还是很粗糙,而且避雷的效果很差,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因为雷电引起的火灾,算是时代的一个进步。
建国至今,对故宫的防火措施更加用心
其实,除了上述的防火措施,古人对防火的概念一直很重视,古人防火有着自己的一套习惯:
冬凿冰、夏注水、春除草、秋清叶。
其实就是为了减少火灾的产生,冬天将冻上的河水凿破,以备不时之需,夏天在缸里注满水,春天铲除宫殿里杂草,秋天清理落下的枯叶,都是很好的防火措施了。
而发展到现代,故宫是我国留下的巨大遗产,对故宫的防火保护成了重点事情,故宫成立了专门的消防队伍,每一个消防员都是身经百战的出色队员,而且在故宫四周布满了几百个消防栓,每个月都会进行大型检查,将可能产生火灾的因素一一排除,确保宫殿的正常。这就是故宫防火方式的前世今生。
故宫多为木质结构,是如何防火的?
故宫多为木质结构,虽然木头容易着火,但古代的防火措施还是非常多的,比如水缸和砖墙,这些都是可以起到防火作用的,火对于我们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人类文明的起源就是跟火有一定关系的,如果没有火我们可能不会从原始社会过渡到现在,但火也是非常危险的,会跟我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带来非常大的危害,尤其是房屋起火很可能会一发不可收拾,不仅会毁坏自己的房屋还可能会连累他人。
我们现在的房屋一般都是砖墙,但在古代可不是这样,古代的建筑一般都是采用的木质结构,从宋明时期砖石建筑才得到兴起,但主要还是以木质结构为主,我们都知道故宫内的建筑是非常多的,一旦起火后果不堪设想,所以防火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虽然当时的社会没有我们现在社会的先进,但他们也是知道火灾的严重性的,如果你有参观过故宫你会发现故宫里面放了很多大的水缸,这些水缸都是经过特质的,一般可以容纳1000L的水。
如果发生火灾就可以用水缸里面的水及时扑灭,非常的方便,古人还会在墙面上抹上一层泥土,这也是会防止火灾的发生的,除此之外人们还会建造“防火墙”,这种方法也是可以有效地阻止火灾地蔓延的,而且早在秦朝的时候就已经设立了“火官”,这些人主要就是负责观察建筑的情况,一旦发现有地方着火就马上采取措施,趁早扑灭,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古人还专门设立了水龙局,设计非常的有讲究,并且还非常方便,灭火效果也是非常好的,不得不说古代人为了防火还真的做了不少的措施,也想了很多的灭火办法。
关于揭秘故宫如何防火和故宫的灭火器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