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灾怎么治理(古代蝗灾怎么治理)
今天给各位分享蝗灾怎么治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古代蝗灾怎么治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
文章目录一览:
- 1、铺天盖地如黑云!俄罗斯遭蝗灾,蝗灾该如何应对?
- 2、明朝发生蝗灾的时候,古人们是怎样治理的呢?
- 3、蝗虫灾害怎么治 闹蝗灾鸡没用吗
- 4、非洲之角新一轮沙漠蝗虫来袭,怎样治理最为有效?
- 5、历史上中国人是如何治理蝗灾的
铺天盖地如黑云!俄罗斯遭蝗灾,蝗灾该如何应对?
纵览历史时间,每一次蝗虫灾难发病损害全是十分沉痛的。在今年的非洲甚至东欧亚洲蝗虫总数达几亿元只,所在之处可以说满目疮痍,导致粮食生产大大减少,极其威胁到大家的正常生活。蝗灾历代王朝都被重视,因为人是铁饭是钢,关联到最压根的生存问题。只需不操纵,就会有很多的饥馑难题展现。
因为蝗虫繁殖率大,移动速度更快,一出现就如风过境,扑天盖地,倘若不采取有效方法,就会引起很多连锁加盟反应。他们汇聚之后,有满目疮痍的啃噬才可以。他们形状基因变异迅速,刚刚出生,独居生活,柔和,怕羞。但一旦汇聚到60只之上,色调就会转变,性情还会转变。越来越特别暴躁,富攻击能力,胃口也暴增,并开始成群结队军队。相逢后,时常企业兼并,群领悟越来越大。
沙漠蝗和飞蝗是最主要的农业害虫,是很具解决性的热敏性虫害,非洲受灾地区飞蝗过处,粮食作物毁之消失殆尽。
蝗虫会吞掉他们的桩稼,一切翠绿色会被一扫而空,因此对蝗虫的来临大家需有提防,取出一个可以遏制蝗灾的方式。自然界中食物网坚持不懈在一个比较调合的情况,生态环境保护才能得到保障和提升。物种大灭绝或濒临绝种,都是会危害食物链,进而危害生态体系;而一些微生物泛滥,一定会损坏食物链和生态体系。
蝗虫难题必不可少重视,虽然现阶段高新科技昌盛,但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重,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暖惹起的连锁效应,许多静寂一亿年的病毒感染摩拳擦掌,许多动物与植物为切合自然环境时常演变,已超越人类的固有了解,蝗虫仅仅冰山一角,必不可少惹起重视。
明朝发生蝗灾的时候,古人们是怎样治理的呢?
在明朝,蝗灾是除水灾、旱灾以外的一大自然灾害。徐光启在其著作《除蝗疏》中说到:
“国家……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惟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马幡帜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旱者也。”
由此可见其蝗灾破坏力之大。而蝗虫一旦肆虐成灾,那么田里的农作物就会被其吞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从而还会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而导致粮食短缺,发生饥荒。且蝗虫又是一种极其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所以蝗灾往往又会伴随着严重的旱灾,有所谓“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之说。
蝗灾不仅能直接破坏古代农业发展与人民的基本生活,更能从根本上威胁到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因此在明代时,统治者们格外重视蝗虫灾害的防护与治理。我们本文就来探析一下,蝗灾发生时,明朝人都是怎样治理的?且都运用了哪些方法?
公元1415年明朝疆域
一、源头根治法
所谓的“源头根治法”,实际上就是要彻底消灭掉蝗虫滋生的温床,从根源上消除蝗灾。关于这一点,在徐光启的《除蝗疏》和《农政全书》均有提到,其言曰:
“故涸泽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图之此其地矣。”而要根治蝗虫,则“必须郡邑之协心,必须千万人同力。一家一身无戳力自免之理……必合群力共除之然后易。”
这里的“涸泽”,所指的则是那些干涸的湖泊,这恰好就是蝗虫滋生之地,因为我们上文说到了,蝗虫喜欢温暖而干旱的环境,因此这样的环境便正好符合蝗虫“喜暖耐旱”的特性,成为蝗虫繁殖的基地。所以想要从根本上治理蝗灾,那么就得先从“涸泽”区域入手。但由于在封建时代,自然科学并不发达,老百姓根本不能完全理解蝗虫的成灾机理,所以这样的“源头根治法”能得以实施的例子,在明朝并不多见。
古代蝗灾时的流民
二、农业防治法
所谓的“农业防治法”,实际上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农作物的栽培技术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良以及对虫害程度的掌握,有目的,有方法地去改造土地各方面的耕作条件,从而创造出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且还能预防虫害的土地环境。不仅要做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且还要预防虫害。具体措施大致有以下六种:
1. 改变耕作方式,将原来的旱田改为水田。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指出:
“陆田命县于天,人力虽修,苟水旱不时,一年之功弃矣;水田之制由人力,则地利可尽也,且虫灾之害又少于陆,水田既然,其利兼倍,与陆田不侔也。”
这也就是说,如果想要根治蝗虫的源头,那么就必须要将蝗灾频发地区的旱田改为水田,并将蝗虫喜爱的繁殖区“涸泽”改为水田。因为水田受到干旱的影响比较少,所以有利于减少蝗灾的发生。事实证明,将旱田改为水田这一方法确实是一项有效的除蝗措施,为当时乃至是当代除蝗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 建设水利工程。水灾是明代的一大自然灾害,所以明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水利的发展。在明清两代时期,黄淮流域经常是泛滥成灾。明朝中期的时候,由著名水利学家潘季驯负责治理黄淮两河,并取得很大成效。最后,在经过广大劳动人民十余年的努力,终于修复了黄河故道,长期被洪水淹没的土地也变成了良田。正因如此,黄淮一带重灾区的农业生产在此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皆免除了水灾与蝗灾的威胁,使得其农业得以恢复和发展。
3. 改变经济作物的种植类型。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里,蝗灾一旦发生之后,所到之地,农作物皆会被一扫而空。但事实上,也并非每一种农作物蝗虫都会吃。所以通过研究蝗虫习性,种植蝗虫不喜欢食用的农作物,便是降低灾害损失的一大方法。徐光启就提倡在蝗区种植蝗虫不喜欢吃的农作物来防治蝗灾,并且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比如种植一些豌豆、豇豆、苘麻、芝麻、薯蓣等。当然,最好是各式品种都能种植,以备不时之需。
根据研究表明,蝗虫之所以不喜欢食用这些作物,主要是由于它们含有胆碱和胡萝卜碱等这类的物质。而禾本科植物的茎叶含有丰富的糖分,故而蝗虫喜欢吃。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点,来很好的防治蝗灾。
4. 开垦荒地,扩大生产。明政府在全国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大兴屯田,对乡绅垦田实行一定的奖励措施。经过长达五十六年的辛勤垦辟,效果显著,在明朝中叶的时候,全国已经有了相当规模的荒地得到了开垦。而荒地的大规模开垦,便在一定程度上铲除了蝗虫的滋生地,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关于这一点,在《农政全书》中也有相应的记载,其言曰:
“北土闲旷之地,土广人稀,每遇灾时,蝗阵如云,荒田如海,集合佃众,犹如晨星。毕力讨除,百不及……乃愈见均民之不可见也。”
所以由此可见,开垦荒地,实现大规模生产,是预防蝗灾的一个重要举措。不过这对于土地贫瘠的国家来说,并不能起到多大作用。
5. 种植生长周期短的农作物。明朝许多农书资料都提倡在蝗灾盛行的地方种植一些生长周期短的农作物,比如将小麦替代为大麦,并广泛的推行早稻。这样一来,便有利于避开蝗灾高发期,从而降低损失。
6. 大力推广秋耕、春耕技术。明政府大力提倡春秋两耕的方式,采取“秋耕之利,掩阳气于地中,蝗蛹遗传翻覆坏尽,次年所种,盛于常乐”这一方法,即在秋收后或春播前期进行翻土,从而将隐藏在田间的虫卵从土里翻出来,从源头上将蝗虫消灭掉,随后结合田间管理再进行灭虫工作。
三、天敌防治法(生物防治)
所谓的“天敌防治法”,其实就是通过害虫的天敌或者害虫的分泌物去控制害虫的出现与危害程度。这是我国古代充满智慧的劳动人民从五行八卦相生相克之理,并加以劳动实践而得来的宝贵经验。当然了,除了用来预防蝗灾之外,其实在很多方面皆有运用。
到了明清两代,人们运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就更多了,比如用养鸭来除蝗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陈世仪的《除蝗记》等著作中就有关于这一方法的记载,其言曰:
“(蝗)未解飞,鸭能食之,鸭群数百入稻畦中,蝗顷刻尽,亦江南捕蝗一法也。”
四、人工防治
在科学技术、农业生产较为落后的古代社会,运用人工防治的方法来灭蝗,是最原始也是最为有效的办法之一。其中包括如下四种办法:
1. 挖除虫卵。这一方法最早用于宋孝宗时期,到了明朝之后,这一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徐光启在《除蝗疏》中提到:“种可传生,一石可至千石,故冬月掘除,尤为急务,且农力方闲,可以从容搜索。”此外,在《捕蝗记》也说到:“冬晴未经雨雪之时易寻,务必实力搜挖,并于挖尽处设一标志,以便交春寻看。春间看过无子,初夏仍当再看一次,以防遗漏”。所以我们能看到,这一方法在此时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普及。
2. 开辟沟渠,坑杀蝗虫。在挖沟坑杀蝗虫的时候,一般会用到帆布、破鱼网、木板、门窗等工具,将蝗虫及幼虫困在沟渠里,然后在进行捕杀。
3. 扑打蝗虫。这一方法,相对来说就比较直接了,人们可利用各种“武器”扑打飞蝗,只要能将其扑灭就好。毕竟相对于蝗虫卵来说,飞蝗的破坏性更强,如果不及时扑灭,一旦传播开来的话,后果则不堪设想。
4. 引火烧蝗。这一方法,其实在我国春秋时期就已经在使用了,比如在《诗经》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秉被蟊贼,以付炎火”。人们利用蝗虫的趋光性,进行非常有效的捕杀。当然了,想要运用这一方法,必须在晚上进行,因为只有在漆黑的夜晚,包括蝗虫在内的飞行类昆虫,特别喜欢聚集在光源附近,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捕杀蝗虫。
蝗虫灾害怎么治 闹蝗灾鸡没用吗
蝗虫又叫蚂蚱,是一种很常见的农田害虫,一旦繁殖过多就会对农作物造成毁灭性的打击,那么这一年的辛勤劳作就相当于是白干了,所以要做好防治。那么鸡可以吃蚂蚱之类的虫子,那么闹蝗灾放鸡没有用吗?
蝗虫灾害怎么治
蝗虫是一种对农作物破坏力极大的害虫,如果农田里发生了蝗灾,一定要尽可能早的以药物喷杀的方式进行消灭。有冬件的,可以借助无人机喷药毒杀。这是最直接、也最见效的方法。
理农田蝗虫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农业防治(生态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这些防治要达到的目标都是消灭蝗虫,避免蝗虫对庄稼的为害。
要尽量在蝗虫大发生之前,或在蝗虫发生程度较低,蝗虫还没有给庄稼造成损失时,及时采取行动,将蝗虫消灭。
闹蝗灾鸡没用吗
鸡,是杂食动物,吃草吃菜吃粮食,差不多的昆虫都吃,也包括蝗虫,蝗虫在我们这里叫蚂蚱,鸡是吃蚂蚱的。
但是,我们的认知上有误区,认为蝗虫成灾,养鸡就能控制,其实,不是那么回事。鸡是家养的固定性动物,蝗虫是野生迁徙性动物,鸡是多年生动物,蝗虫是一年生动物。
养鸡场周围百亩农田之内有了蝗虫,鸡群能够控制,可出了百亩,蝗虫照样会成灾的,因为蝗虫是迁徙动物,这片庄稼吃光了,它们会飞到那块地里,蝗虫来了铺天盖地,黑压压一片,有时天空都不见太阳,可不到半天功夫,它们扫荡完这片庄稼,就挪走了,它们来时黑压压一片,可霎时就无影无踪。
散养鸡,就要有场地,这场地一旦有鸡群活动,就不会有庄稼了,庄稼和草长出多少嫩叶,鸡就会吃掉多少,没有可以提供给蝗虫的食物,在你所拥有的土地上就不可能有大量蝗虫,只是光秃秃的土地,那就是鸡吃庄稼苗比蝗虫还干净。
蝗虫灾怎么预防
治蝗虫的常规操作有以下几种:
1、保护利用蝗虫的天敌,如,蜘蛛、蛙、蜥蜴、鸟、捕食性的甲虫、寄生性的蜂类、寄生蝇类等。
2、垦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发生的可能性。
3、在蝗灾区,使用高效低毒的农业和生物农药。
4、减少蝗虫的食物源,可以防治蝗虫。
5、减少蝗虫的生存地,也会较好地防治蝗虫。
相关新闻
联合国呼吁关注蝗灾 2020年的开端整个世界都不太平
2月10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呼吁各国加大援助受蝗虫威胁的国家,该组织称已募得2100万美元援助资金,但与所需的7600万美元仍有较大差距。
粮农组织官员表示,蝗虫数量在一年半内增加了6400万倍,这些蝗虫破坏力空前,多地出现粮食短缺。
非洲之角新一轮沙漠蝗虫来袭,怎样治理最为有效?
沙漠蝗虫可以简称为“沙蝗”,原产于西亚地区,它的天敌主要有青蛙,蜥蜴,螳螂,粉红椋鸟等等,但其实更能治理它们的是人类。蝗虫作为农作物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通过以下根据蝗虫的成长形态不同,所针对的不同手段可以达到更有效治理:
1.应在上次蝗虫出现的最后位置,对其环境的温度,湿度,天气等各个方面进行科学检测,利用人工干预,改变其部分区域的地理环境,形成不利于蝗虫孵化的条件,并同时利用生物药剂消毒等方式,以预防为主从而达到治理目标。以监测预防蝗虫的形成,是治理蝗虫灾害的管理职责,不能麻木大意。
2.在蝗虫的卵变幼虫期间,可以放养鸡鸭鹅于田间。这时的是消灭蝗虫的最佳时期,虫卵变成幼虫大概需要两周时间,是根据孵化点的天气环境影响其成长环境。在此期间利用生物治理,是最环保和最有效的治理方案,还有利于农业能效循环,产生经济效益,减少对环境污染。
3.蝗虫成虫期间则应该利用大型飞行机械喷洒杀虫剂等化学药物,毒死蝗虫成虫。成虫的转移速度快,一天可以跟着季风转移一百多公里。所以在成虫期间,需要喷洒大剂量才能到达效果。但在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说明要求来使用化学农药,避免剂量过大造成环境污染。而治理蝗虫的化学药剂主要有敌敌畏、快杀灵等等。
当然在治理蝗灾的过程中,第二和第三点其实能够消灭蝗虫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更为重要做好的是第一点,防御监测蝗虫的形成,在已发生蝗灾的地区形成共同监测网,预防和减免周边地区的再次灾害,保护好农业发展。
历史上中国人是如何治理蝗灾的
办法1:人工扑打法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最为悠的灭蝗方法。以《捕蝗要法》的记载,这种方法,主要是由乡民们用竹竿撑起八尺长的白布,以顺风的方向三面围追,把蝗虫驱赶到一处后,再集中力量扑打。属于自春秋战国年间起,农民们迎战蝗灾的“白刃战”。
这种方法虽说耗费体力,却工具简单方法简便,且适合大批乡民集体作战。因此两千年来,在中国农村十分普及。
办法2:壕堑掩埋法
人工扑打法虽说简单,但毕竟人力体力消耗太大。于是到了汉朝年间,累坏了的国人们,也脑筋灵光一现:何必要和蝗虫打白刃战?给蝗虫挖坑不就行了?于是“壕堑掩埋法”应运而生。
以东汉《论衡》等典籍介绍,这种方法,要先在蝗虫要经过的地区,挖出大量深宽二尺的大坑,然后在蝗虫到来后,以扑打等方法把蝗虫引入坑里,再集中力量进行填埋。这种办法的“歼敌”效果极好,通常一埋一大片。操作难度却也高:一旦土埋的太浅,蝗虫也能钻出来。
《晋书》里记载,河东地区当时发生蝗灾,人们采用“壕堑掩埋法”埋杀蝗虫,熟料埋进土里的蝗虫,转眼就飞出来,反而把庄稼啃了个光。
于是,一种更狠的办法,唐朝时就普及了:篝火诱杀法。
办法3:篝火诱杀法
其实,火烧蝗虫的愿望,在春秋战国年间,就是十分强烈。《诗经》里就有“秉被蟊贼,以付炎火”的呐喊。到了唐朝时,这种“火烧蝗虫”的操作,也终于成熟起来。
以《捕蝗图册》和《治蝗全法》里记载,要想“火烧蝗虫”,就要在天黑时点燃篝火,而且篝火之外,还要在蝗虫密集的地区分路设灯,用密切配合的灯光,把大批蝗虫吸引而来。然后被火烧到的蝗虫,就会失去飞行能力。大批百姓趁机捕杀。还可以以将被杀的蝗虫,在壕堑处集中掩埋。
唐朝开元年间,面对席卷中原的大蝗灾,唐朝宰相姚崇果断启用“篝火灭杀法”,短时间里成功将大灾扑灭!
而发展到农业科技更发达的宋代,大规模的灭蝗烧荒也被采用:将蝗虫的滋生地一把火烧光,不但断绝灾难隐患,更可在烧荒处开荒种地,可谓一举多得。
办法4:据虫除卵法
也同样是在农业科技井喷的宋代,防灾意识也深入人心:与其在大灾时累死累活灭蝗,不如提前斩草除根。趁着冬天的机会,把蝗虫的虫卵滋生地端掉。因此,就有了“据虫除卵法”。
以《宋史》的记载,宋代的农民们,就常在冬天寻找蝗虫滋生地。《治蝗全法》也总结了宋代以来“据虫除卵”的经验:凡是蝗虫虫卵滋生的地方,地上都常有无数像蜂巢一样的小孔,必须果断挖土铲除。明清年间,人们更开发出了原始“农药”,比如“百步草浓汁”和“陈醋混合液”,专用灭杀虫卵。
但这种找虫卵的办法,以北宋沈括等名臣的叫苦说,简直就是累断腿。有时累死累活刨虫卵,第二年蝗灾还是汹涌而来。到了明朝年间,人们更明白一个事实:种地其实比找虫卵更能杜绝隐患——垦荒除蝗法。
严格说来,垦荒除蝗法其实起于元代,以《农书》记载,元朝的农民们,就常垦荒种植芋桑等作物,用以抵抗蝗灾。发展到明朝时,更有了系统的操作:滋生蝗虫的地方,都是“涸泽”地区,必须要将其改造成为农田,在垦殖的过程里,通过各种方式杀灭掉虫卵,同时种植绿豆豌豆等蝗虫不吃的植物,用于蝗灾时的备荒口粮。
在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里,这种“垦荒除蝗法”不但有了完整记录,更随着《农政全书》的享誉世界,流传于欧美各国。对西方近代的病虫害防治研究,也提供了重要影响。
但话说回来,上面这几个办法,虽说各个靠谱,可在古代的科技条件下,这些办法也只能做到缓解灾情,把粮食损失降到最低点。一直到现代社会,世界各国运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才能够勉强控制蝗灾。叫这个可怕灾害,看似离现代生活比较远。某些“吃货拯救蝗灾”的调侃,更可以说是对病虫害灾难的严重无知。
可是,就是在科技条件有限的古代,坚强的中国人,依然世代更新着治蝗灭蝗的经验,勇敢面对着每一次灾难。这样的智慧与勇敢,恰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蝗灾怎么治理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古代蝗灾怎么治理、蝗灾怎么治理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