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与严嵩区别(严嵩张居正是一个朝代吗)
有很多朋友不知道张居正与严嵩区别要如何操作,今天为大家整理了很多严嵩张居正是一个朝代吗相关的答案,组成一篇内容丰富的文章,希望能到您
文章目录一览:
- 1、严嵩与张居正的区别是什么?
- 2、严嵩与张居正的区别是什么呢?
- 3、严嵩和张居正有何关系 对他们的评价一样吗
- 4、张居正与严嵩区别 有相同也有不同
- 5、严嵩与张居正作为明朝最出名的两名内阁首辅,有何异同?
- 6、严嵩和张居正都是权相,他们在官场的地位功绩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严嵩与张居正的区别是什么?
有人说明亡于万历,有人说万历是中兴,因为政治清明。读到很多张居正的事,感觉张居正没有以前书本上说的那么伟大,许多学者对他还持批判的态度,感觉张比严还要直男癌,对一切反对的都要加以消灭,万历又是比嘉靖老实很多的人,不对张加以控制。张貌似比严还要贪的多,所以很疑惑,两人的历史评价差为什么那么多呢?
其实,这二位大明阁老中的铁腕人物,区别就在俩字:负责!
要弄清楚张居正和严嵩的不同,首先就要明确一件事:评价一位明朝阁老是否称职,最重要的一条标准是什么?清正廉洁固然重要,但放在明朝,最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必须是一个负责任的政治家!
“负责任”有多重要?看看明朝政治史就知道:好些人都在奇怪,为什么明朝的皇帝们,各种搞怪的类型都有,但国家却能蒸蒸日上?因为担当行政大任的内阁大学士们,尤其是身为百官之首的内阁阁老们,不乏负责任的政治家。这里的“负责任”,不一定非要求一位阁老每天二十四小时扑在工作上,但必须要求他一辈子都要坚持一种原则:识大体,顾大局。只有这样负责的阁老,才能撑起一个王朝的运转。
这种“负责任”,举一位明朝阁老的例子就知道:严嵩的老前辈,嘉靖皇帝早年登基时的宠臣张璁。论品行,这位张璁大人在整个明代,都属于口碑极低的一位,靠着大礼议之争获得嘉靖帝荣宠,以给嘉靖皇帝做急先锋,狠踩老臣杨廷和的表现,得以迅速扶摇直上,最终官居内阁大学士。如此做派,放在当时道德观里,绝对小人一枚!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小人,在内阁大学士任上,却展现出了叫好些明清政治家汗颜的襟怀:明明和前任杨廷和掐的你死我活,但到真正大权在手时,杨廷和没有做完的工作,比如裁汰冗官,清理皇庄,整顿国家财政边防。张璁有没有一气之下全都废掉?非但没有废,反而接过手来继续做,做的比杨廷和还要出色。甚至立下中兴大功后,依然诚恳的告诉嘉靖帝,杨廷和虽然对不起你,但他没有对不起大明朝!
何为识大体顾大局?这就是识大体顾大局,这位“小人”的襟怀担当,比起今天某支国家运动队朝三暮手携四瞎指挥,害的成天出去被人屠的拙劣表现相比,更是远远甩开!
而以这个标准来形容,严嵩是百分百不合格的,张居正是百分百合格的。
先说严嵩,这些年对于这位大明奸臣,各种同情的声音大起,某位老戏骨担当主演的明朝题材电视剧里,这位大明一代阁老,更是获得了广泛的同情。乍一看去,严嵩是有很多优点的,写得一手好青词,读得满腹锦绣,论起权谋手段,好些阁老比他更上不得台面。但一个重要区别,却注定了他被钉在耻辱柱上的命运:他从不是个负责的政治家。
为何这样说,一句话就可概括:很多政治家争权归争权,国家利益面前却从不含糊。但放在严嵩身上,却是高官厚禄高于一切,哪怕国计民生大事,为升官也可以随便牺牲。
于是,本着这一可耻理念,他专权生涯里,最恶心的事情,还不止是贪污腐败陷害忠良,而是为了自家的权位,不惜败拍答坏国家大计。典型就是他和另一阁老夏言的权争,虽说双方都是各种手段无所不用,但严嵩为了搬倒夏言,不惜罗织罪名陷害与夏言有亲戚关系的一代名将曾铣,导致曾铣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冤杀,原本一片大好的北方国防大业,更因此土崩瓦解。
曾铣没有蒙冤时,明军高歌猛进,眼看就要收复河套草原,曾铣含冤而死后,严嵩亲手提拔的继任者仇鸾却是怂包到底,惹得鞑靼有恃无恐,杀到北京城下,险些叫明朝遭受靖康之耻!
尤其可耻的是,就是在鞑靼兵临北京,袭薯慧成日烧杀抢掠时,惹出如此大祸的严嵩,竟然大言不惭对嘉靖帝说:鞑靼就是一群恶贼,关上城门让他们在京城外面烧杀抢,抢够了自然就走了!所谓百姓生计,十几万人口被掳掠,在这位阁老心中,都是不值一提!
严嵩与张居正的区别是什么呢?
严嵩和张居正的区别根本在于:严嵩被主流定位为奸臣,张居正被定位为能臣。总体上说,二人有如下区别。
(1)严嵩是在嘉靖皇帝掌握全局情况下,在满足皇帝需求下的一种“注定变化”,他本质上是代嘉靖受过。
《明史》中,严嵩和胡惟庸等列入《奸臣》录。其入阁廿载,首辅达十五载。然而,从严嵩倒台开始到明亡,严嵩一直被当做奸臣对待。因此明闷,恐怕也就没人说《明史》黑明朝了。可以说,严嵩的恶证主要是:窃弄威柄,构结祸乱,动摇宗祏,屠害忠良,心迹俱恶 。
其实,这些指控只要是干事儿的权高位重者都可以被指责。就以“窃弄威柄”为例。在明朝,没有后宫专权、没有外戚专政、没有权臣当道(张居正应该是最近似的)、没有宦官专权(皇帝消灭宦官都非常容易),也就是说,皇权“无时无刻”不再掌握着朝堂的一举一动。对于这一点,明朝人对此其实非常清楚:
王世贞《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嘉靖)晚年虽不御殿,而批决顾问,日无停晷;故虽深居渊默,而张弛操纵,威柄不移。
李维桢(1547-1626,编纂过《穆宗实录》礼部尚书):斋居数十年,图廽天下于掌上,中外俨然如临 。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通过这点我们可知,嘉靖朝的各种问题的根结不再臣而在于君。嘉靖做皇帝期间,从北边的蒙古、到南边的交趾、东南的倭寇齐发,各种问题频发,许多都是自身问题导致。而严嵩在许多问题上都不同意嘉靖的做法,例如对“禁海”问题。倭寇问题从元朝就有,但为什么嘉靖时期突然严重化了?嘉靖难辞其咎。
那么,在这样的皇帝下做首辅能怎样?只能是满足嘉靖前提下去做官。你说贪腐?徐阶比他贪的并不少;比如害人,徐阶陷害高拱、胡宗宪等人也不比严嵩仁慈且厚道;比如谄媚嘉靖写青词,问题的关键是哪位大臣不写呀。写得好就是谄媚吗?
皇帝是不在乎你贪的,在乎的是贪的时候你给皇帝留多少、干了多少事儿、闯没闯祸等。因此,我对严嵩的态度就是:能臣一位,奸臣一个。
(2)张居正则是在万历弱小下,在满足社会变革需求下的“功高震主”,他本质上是“皇权无情”的表现。
相对来说,张居正评价就很罩槐早容易了:孤儿寡母下,拜朱棣、朱瞻基等祖先物雀所创立的内阁制和厂卫制度,以及朱元璋所确立的“儒家治国”的方略,张居正只能与太监冯保合作为万历“勤奋”打工。
但因为能力强、有魄力,工作成绩非常优秀。因此,严嵩有的那些问题他其实也有。但因为任职首辅十年、病逝也早(57岁可不大),所以,相对问题就轻了许多。人们的评价就相对客观,例如王锡爵就在万历清算张居正时表示反对。
王锡爵就认为人已经死了,有多大的矛盾、多大的恨呀,该
严嵩和张居正有何关系 对他们的评价一样吗
严嵩 张居正
严嵩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时期的内阁首辅,而张居正是之后万历皇帝时期的内阁首辅。两人都是一时的权臣,而且都有贪污受贿之类的情况,不过严嵩败坏朝政、祸害国家,张居正因为改革朝政而对社稷有功,所以后世对两人的评价十分两极。
张居正铜像
严嵩和张居正,除了地位和品德方面有些相似之处,两人之间本身也存在不少的联系。比如,在张居正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学习时,严嵩早就已经入内阁,而在之前他在翰林院任职长达十几年。之后,严嵩扳倒夏言成为了内阁首辅。而按照明朝的规定,内阁首辅还要同时监管翰林院,相当于是那里的校长。所以,当时在翰林院的张居正从关系上来说,是严嵩的同事,更是他的晚辈和学生。
在正是严嵩与夏言的那几年内阁权力之争,让张居正见识到朝政的腐败,让他有了改革政治的主张。虽然之后,张居正有上表文章系统的阐述自己的改革主张,但明世宗和严嵩都没有重视。一直到握有大权后,他就开始了自己的改革措施。由此可见,严嵩可以算是张居正的反面教材。
此外,严嵩和张居正还因为一个人而产生莫大的联系,那个人就是徐阶。徐阶和严嵩同为内阁大学士多年,等到在严嵩渐渐失宠后,一直隐忍的他突然发难,成功让嘉靖皇帝下令,使严嵩倒台。而张居正在翰林院时,徐阶就是他的老师之一,后来也一直照顾举荐张居正。
严嵩是奸臣吗
判断一个人是忠臣还是奸臣,一般从他的功绩和品袭昌坦德两方面进行分析,两者相加,功大于过,善大于恶,那就是忠臣,反之则为奸臣。而从严嵩的生平来看,他在这两方面都称不上好,所以是一个奸臣。
影视剧里的严嵩
严嵩一生为官大约40年,其中二十多年官居高位,甚至身为内阁首辅等同丞相,专权一时。加上明世宗嘉靖皇帝对他十分信任,严嵩原本是可以大展宏图,做出一番事业来改变当时朝政的混乱、官场的腐败等问题。但是就已知的史料来看,他并没有做出什么功绩,既没有劝阻皇帝专心朝政,反而鼓励纵容他沉迷道教。严嵩一生做出了不少危害社稷的事情,比如,严嵩陷害了不少忠良,比如提拔他的夏言、弹劾他的杨继盛等人;比如,卖官鬻爵,疯狂敛财;比如,纵容儿子和手下为非作歹等。
就严嵩的个人道德而言,后世存在一定的争议,毕竟人性复杂。从之前举例的恶行来看,严嵩的品德应该用败坏来形容。但是,严嵩也有不少亮点:比如勤奋好学,一生笔耕不辍;比如,一生只有一个妻子没有小妾并一直忠诚于她;比如,热心乡里,为家乡修建了不少桥和路。
不论严嵩的个人道德是否恶劣,至少称不上美好,而拍桐他又毫无功绩反而恶贯满盈,无论如何都只能称之为一个奸臣。与他相反,张居正,虽然专权贪污个人品德不佳,但改革政治功在社稷,所以总的来说是一忠臣。
严嵩倒台
严嵩专权了二十年,最后还是倒台了,不仅被削官还乡,儿子不久也被定罪杀头。而严嵩自己后来无家可归,在外流浪两年后,因病而死,死后还无处安葬,无人吊唁,可以说悲剧十分凄惨。
戏剧里的严嵩
严嵩的地位和权力,说到底全部来自嘉靖皇帝对他的宠爱,因此严嵩最后倒台也必然跟皇帝有关。明世宗嘉靖皇迅李帝是一个十分聪明,而且对官场和权力看得清楚很透的皇帝。在严嵩父子俩把持朝政、陷害忠良、贪污受贿、胡作非为的时候,他不是没看到,只不过是不放在心上而已。因此,一些大臣弹劾严嵩,他也并不重视。而等到严嵩父子开始令嘉靖讨厌的时候,那才真正是严嵩的末日到了,尤其是万寿宫失火事件,严嵩越发的失去了皇帝的宠信。
而严嵩倒台的幕后主手是当时地位仅此于他的徐阶。徐阶之前一直隐忍多年,如今感受到嘉靖对严嵩态度的转变,就开始发动对严嵩的斗争。他把一位擅长扶乩的道士蓝道行引见给了迷信道教的嘉靖。而蓝道行有次扶乩时,得出的结果是“分宜父子,奸险弄权”,明确地把矛头指向严嵩父子。嘉靖问为何上天不诛杀他,道士回答说是留着由皇帝来正法。之后,在他人的弹劾以及徐阶的怂恿下,嘉靖罢黜了严嵩的官职,勒令他回家。
之后,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也在徐阶等人的预谋下,被弹劾入狱,第二年结案后,严世蕃被斩首,严嵩也抄家,彻底倒台。
严嵩是怎么死的
1562年,严嵩被人弹劾,明世宗嘉靖皇帝终于下令,拔出了严嵩的所有官职并勒令他回到原籍。没过几年,他又被削去官籍贬为庶民,家财也全部被抄,1567年,在贫穷和疾病中去世,落了个凄惨的下场。
影视剧里的严嵩
严嵩刚开始只是被削官而已,世宗并没有想让他死,可最后却再次降罪这才导致了他最后的死亡。而第二次降罪的祸根是在他的儿子严世蕃,也就是说他受了儿子的牵连。
当严嵩下令被罢官还乡时,他的儿子和党羽也被遣送去驻守边疆。可是没多久,严世蕃一行就在途中私自逃回了家乡。之后,严世蕃以及党羽罗龙纹等人,网罗江洋大盗等亡命之徒,在乡里横行霸道,为非作歹。也是因此,又有人来上书弹劾严世蕃,而状告的主要两条罪行是作乱和通倭,而这两条正是世宗嘉靖最为讨厌的,所以才换来了严世蕃的杀头,甚至牵连了父亲严嵩。原来,严世蕃的党羽罗龙文,本身就是倭寇的亲戚,两人的亲密交往也就自然而然成了那些仇视严嵩一家的人的把柄,甚至多了一个意图作乱的罪名。
严嵩被削籍抄家后,可谓无家可归穷困潦倒,加上年事已高身染重病也是常事。因此,一直苟活在他人墓地里的严嵩在1567年病死,享年87岁。据说,他在弥留之际写下了“平生报国惟忠赤,身死从人说是非”两句。死后,严嵩不经没有棺木下葬,而且没有一个人敢去吊唁,直到万历年间才得以安葬。
严嵩张居正
张居正和严嵩都是明朝的宰相,纵观他们俩人的一生,也有相同点。虽然严嵩被后人称为奸相,遗臭万年,但是严嵩和张居正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都有相似的经历。
严嵩画像
张居正和严嵩都是天才级别的人物,他们俩在青年时期就已经展现出很高的才情,年纪轻轻都已进入官场;第二点就是张居正和严嵩在书法和文学造诣方面都有很不错的成就,张居正的行书写的很好,诗词都还不错,而严嵩的书法造诣很高,并且擅长写青词。第三点就是,张居正和严嵩都有一位良师益友,张居正的良师益友是徐阶,严嵩的是夏言。夏言和严嵩是老乡,夏言很提拔重用严嵩,但是严嵩却出卖迫害了夏言,最后夏言去世之前,又对徐阶进行了拉拢和培养,最后徐阶推翻了严嵩。张居正做宰相一方面是自己的斗争结果,另一方面是冯保和高拱在斗争中,张居正获得了利益。除此之外,俩人的下场都很凄惨。张居正生前死后都很光荣,但是在不久之后,便遭到反对党派的迫害,明神宗下令对张居正的家进行抄查,还对他的家属进行流放,最后家中所剩人员寥寥无几;严嵩晚年更是饿死街头,还遭遇了千古骂名。
但是他俩对政治上的不同追求,又致使他们在历史上的评价不同。严嵩做了宰相之后,利用职位之便大量的敛财贪污,成为一位奸臣;而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使明朝的统治得以延续60多年,而这一切都与张居正所做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张居正与严嵩区别 有相同也有不同
1、严嵩和张居正,有人说他们二人是当时权臣,同样贪腐,同样党同伐异,也同样维持了当时的秩序。其实严嵩和张居正二人的权力可谓是天差地别的。严嵩主政期间,大明朝大部分的事情都是嘉靖做主的。虽然嘉靖皇帝喜欢寻仙人、找仙草、炼仙丹,但是他老人家可是对权力丝毫不放松的,严嵩表面上是内阁首辅,实际上不过是嘉靖的奴仆。张居正就不一样了,他当政的时候的,万历皇帝不过是个孩子。困扰他在内廷有万历的生母李太后支持,又有司礼监太监冯保帮助,可谓是权势熏天。
2、严嵩虽然出身寒门,但是从小就聪明,尤其擅长音乐和对联,从宋代之后,科举取士制度的逐渐成熟,也为一些底层的读书人提供了机会,汪滑旦严嵩通过自己的才华以及努力,在科举考试中以进士二甲第二,庶吉士入翰林院。在为官前期。严嵩广泛好评,但是在刘瑾执政时排斥南方官员,江西官僚纷纷辞官,严嵩旋丁忧归里,在其家乡钤山之麓建钤山堂隐居读书八年。
3、张居正,1572年47岁的张居正,名正言顺成为内阁首辅,开启了被称为明王朝暮色中最后耀眼光辉的十年。张居正从小也是个天才,可他的让瞎家境并不好,尽管13岁就中了秀才,但他的官路却十分坎坷。经过十几年的残酷斗争,前赴后继陪葬了那么多官僚之后,张居正终于爬到了这个位置。张居正上台之后就要改革,而且他认为只要目的达到了,多卑劣,多肮脏,他都不在乎。即使为国家做了那么多的事情,百姓也未必爱戴他,在一条鞭法中,老百姓也深受其苦。
严嵩与张居正作为明朝最出名的两名内阁首辅,有何异同?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设立丞相,但是后来由于胡惟庸案的爆发,为了加强皇权而废除了丞相。
建文四年的时候,设置内阁,形成新的权力中枢,起初内阁大学士只是顾问的身份,并没有参与权力分配当中,到后来随着明朝各种奇葩皇帝的出现,皇帝荒于政事,只得依靠内阁来运行国家机器。
要说明朝在位时间长,还比较惰政的两位皇帝,一个是嘉靖皇帝,一个是万历皇帝,这爷孙俩,一个在位四十五年,一个在位四十八年,加在一起将近百年了,然而坦拿有趣的是,这爷孙让枣搭俩都是几十年不上朝的主。
皇帝不上朝或者无法处理政务,内阁的作用就凸显了出现,嘉靖朝凸显出权臣严嵩,万历朝出现了权臣张居正,两个人作为大明王朝最出名首辅,是有着很多相同点的,两者都是权臣,又都做了很多事情。
要说区别的话,应该是,严嵩遇到了不靠谱的嘉靖,张居正遇到了年幼的万历。
严嵩:嘉靖皇帝的一块抹布,用脏了就得扔
严嵩虽然出身寒门,但是从小就聪明,尤其擅长音乐和对联,从宋代之后,科举取士制度的逐渐成熟,也为一些底层的读书人提供了机会,严嵩通过自己的才华以及努力,在科举考试中以进士二甲第二,庶吉士入翰林院。
在为官前期。严嵩广泛好评,但是在刘瑾执政时排斥南方官员,江西官僚纷纷辞官,严嵩旋丁忧归里,在其家乡钤山之麓建钤山堂隐居读书八年。
一直到正德十一年,才还朝复官,一直到嘉靖即位,严嵩被升为南京翰林院侍读,四年后升国子监祭酒回到北京。
在这段时间,严嵩逐渐不再批评朝政,自认为“工资不够养家,学问也没有成就”,开始追求功名利禄。后受到嘉靖倚重,成为他的心腹,在经历多次政治斗争后,严嵩最终成为首辅,宰执天下。
受以前文学艺术的影响,严嵩及其儿子严世藩的口碑极差,在人们的印象中,严嵩是一个贪得无厌、陷害忠良的人呢,单论他们所为的每一件事情,都是能够下狱杀头乃至于灭门的重罪,他们心里也很清楚自己所犯的罪恶,当然也就惶惶不可终日,当然也就必然绞尽脑汁妄图谋求一个既能作威作福又能明哲保身的万全之道。
尤其是在结党营私这条路上,严嵩更是为人所诟病,实际上明朝党争并非一天两天,嘉靖更是擅长平衡权臣,扶持一派打倒一派,这样才能使得帝王的权力最大化。
在《明史》中评价严嵩:“无他才略,唯一意媚上,窃权罔利。”倒是比较符合人们的价值观念,但是这并不是完全的严嵩,严嵩其实还算是一个干臣,只不过嘉靖多年不上朝岩孝,很多锅都被严嵩背了。
总体上来说,严嵩并非没有能力,只不过他没有遇到一个好的皇帝,严嵩于嘉靖,其实就像一块抹布,帮助嘉庆擦拭一切肮脏的东西,当然,难逃最后抛弃的命运。
张居正:做一名优秀的帝王师究竟有多难
张居正,1572年47岁的张居正,名正言顺成为内阁首辅,开启了被称为明王朝暮色中最后耀眼光辉的十年。
张居正从小也是个天才,可他的家境并不好,尽管13岁就中了秀才,但他的官路却十分坎坷。经过十几年的残酷斗争,前赴后继陪葬了那么多官僚之后,张居正终于爬到了这个位置。
张居正上台之后就要改革,而且他认为只要目的达到了,多卑劣,多肮脏,他都不在乎。
即使为国家做了那么多的事情,百姓也未必爱戴他,在一条鞭法中,老百姓也深受其苦。
其实,就连他的学生,万历皇帝也不理解张居正,张居正能够做出如此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万历皇帝年幼,张居正又是打着帝王师的旗号主持朝政。
然而当张居正去世后,就遭遇各种各样的“鞭尸”,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他不是一个符合传统儒家道德标准的人,很多贪官有的特征他都有。
所以说这是一个很复杂的人,他的出现,让明朝推迟四十年灭亡,中兴了一个王朝,但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清官。
为了站到权力核心,他可以和李太后暧昧,可以和太监称兄道弟,可以被人骂,可以被人误解,他都无所谓。
张居正结局很惨,被抄家,子孙后代被流放的流放,饿死的饿死,自己也差点被拖出来鞭尸。所谓的改革也只是昙花一现,并没有被长久地采用。
可以说,严嵩与张居正在共同点上更多一点,在区别上还真就不多,假如两个人互换一下,还真就分不出谁是谁!
严嵩和张居正都是权相,他们在官场的地位功绩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的确,严嵩和张居正都是权相,他们都曾经权倾天下。不过,他们在官场的地位和功绩,却是云泥之别。“云”者张居正,“泥”者严嵩。张居正手握大权,为的是力挽狂澜,扶大明王朝于将倾,为国为民;严嵩手握大权,为的却是一己之私利,不惜败坏哗笑朝纲,误国殃民,坏事做尽。
1、严嵩
站在家国民族的角度来看,严嵩绝对是一个大大的坏人。他是《明历》钦定的大明王朝六大奸臣之一,为害巨深。严嵩在官场得以步步高升,最开始主要是首辅夏言的提携,后面是因为极力讨好君王明世宗。
官居首辅之后,严嵩所做的恶事,罄竹难书。严嵩为了保证他的地位和权力,媚上欺下,铲除异己,残害忠良;为了满足他的私欲,大肆敛财、贪污受贿,鱼肉百姓,为了讨好君王,粉饰太平,妄顾国家安危,以致国家危机四伏。
2、张居正
尽管张居正死后,有很多人黑他,但张居正是一名真正为国为民的官员。那么多人黑他,主要是因乱嫌含为他推行的改革,伤害了太多利益既得者的利益。因此这班人,在张居正死后,拼者侍命败坏张居正的名声。
客观来讲,张居正在那个时候独揽大权,是大明王朝的福气。张居正之前,宦军刘瑾、权相严嵩等人,为了讨好君王已经满足自己的私欲,为祸国朝。那时的大明王朝,内忧外患,大有灭亡的迹象。明朝之所以可以继续延续,主要就是因为张居正的大力改革,推行新政。
张居正与严嵩区别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严嵩张居正是一个朝代吗、张居正与严嵩区别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