蒺藜草的作用和功效(蒺藜草的药用价值)
针对蒺藜草的作用和功效这个问题,本文将综合不同朋友对这个蒺藜草的药用价值的知识为大家一起来解答,希望能帮到大家
文章目录一览:
- 1、痛风如何消肿止痛 痛风消肿止痛的注意事项
- 2、中药白蒺藜的作用和功效
- 3、痛风脚肿能热水泡脚吗 这些中药泡脚对痛风效果最好
- 4、蒺藜草的作用和功效 蒺藜草有什么用
- 5、痛风外敷什么药好 这些痛风外敷偏方让你告别疼痛
- 6、中草药:刺蒺藜的功效与作用
痛风如何消肿止痛 痛风消肿止痛的注意事项
1 日常调理消肿止痛 睡前温水泡脚
足疗能够刺激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调节内脏功能、疏通全身经络,从而达到祛病驱邪、益气化瘀、滋补元气的目的。
痛风疼痛的患者可以多泡脚来缓解疼痛,但不能解决痛风引起的并发症。
热浴疗法
热浴疗法就是用热水、冷水、蒸汽等各种形式的水来保健或防治疾病。具体方法:
患者脱衣服,将手和足部放在相应水槽中,浴槽有盖,盖上有一小孔,插入水温计。患者坐在椅子上,用被单及毛毯盖好,头上敷贴热毛巾。
开始水温为36-37℃,7-10分钟内,水温上升到44-45℃。让患者出汗,先面部后全身。
操作人员将患者汗液擦干,让患者保持安静。治疗持续10-15分钟,出浴,擦干皮肤,卧床休息30分钟。
2 中成药消肿止痛
中成药可以达到很好的消肿止痛的作用,但药物的使用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或外敷,下面给大家例举几种常见的消肿止痛的止痛药,仅供大家参考,具体使用方法必须咨询医生:
痛风定胶囊
组成成分:鸡血藤、九节风、白通草、花椒根等。
药物性状:内容物为中褐色的粉末;气微香、味微苦。
主要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主要作用”可用于治疗痛风病。
新癀片
组成成分:肿节风、三七、人工牛黄、猪胆粉、肖梵天花、珍珠层粉、水牛角浓缩粉、红曲、吲哚美辛。
药物性状:内容物为棕黄色,气微,味微苦。主要功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主要作用用于热毒瘀血所致的咽喉肿痛、牙痛、痹痛如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胁痛如胆囊炎等、黄疸如急性肝炎等)、无名肿毒等症。
外用:用冷开水调化,敷患处。
用药提醒: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者,肾功能不全者及孕妇慎用;有消化道出血史者忌用。
痛风舒胶囊
组成成分:了大黄、车前子、泽泻、川牛膝、防己。药物性状:内容物为棕黄色的粉末,气微,味微苦。
主要功效:清热祛风、除湿定痛、滋肝补肾、提高免疫、降血尿酸、降血脂、消炎止痛。
主要作用:用于热痹与顽痹所弓|起的痛风性关节肿胀、痛风石、血尿酸增高及痛风并发症。
3 中药药膏外敷方 复方蚂蚁膏外敷
药物组成:蚂蚁100g,秦皮100g,草薛50g,虎杖50g,六轴子30g,川芎30g,赤芍30g,桂枝20g,甘草10g。
治疗方法:将上药研为细末,装瓶备用。根据病变部位的大小取药末适量,加薄荷油2~5ml,用凡士林调成膏状,均匀地摊在棉纸上,药膏厚2~3mm,敷于患处,在棉纸外盖塑料薄膜,绷带加压包扎固定,2天换药1次,3次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祛风通络,消肿止痛。
青敷膏
药物组成:青黛、生大黄、生半夏、生天南星、生川乌、生草乌各30g,川月石210g,风化硝、大贝母各60g,天花粉90g。
治疗方法:将上药物研细末和匀,然后用药末与凡士林以1:4的比例调匀成膏,存罐备用。用法:清洁皮肤后,视患部大小,用青敷膏摊涂于纱布或棉垫上,厚度约0.5em,敷于患处并固定,每日换药1次。治疗期间抬高患肢,卧床休息。长满ws8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化痰泄浊,消肿止痛。
痛风膏
药物组成:黄柏90g,生大黄、姜黄、白芷、天花粉、厚朴、陈皮各60g,甘草、生半夏、生天南星各30g,冰片20g。
治疗方法:将上述药物研成细末熬成膏状。视患处部位大小,将膏药平摊于布上,温贴痛处,并用绷带固定,每2天换药1次。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化痰除湿,消肿止痛。
4 中药散剂外敷 蒺藜鲜草外敷
药物组成:新鲜蒺藜草。
治疗方法:人伏后外用新鲜蒺藜全草500~600g,捣碎后加白醋适量,装入纱布袋内表面敷以塑料膜,以达保湿目的,外敷于膝、踝关节,每日1次,每次1~2h,连续30天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不用西药,不做剧烈运动,不食辛辣和高嘌呤食物。
功效主治:通经活络,消肿止痛。
丁桂散及海浮散外敷
药物组成:丁香50g,肉桂50g,甘松50g,红花25g,山柰25g,乳香30g,没药30g。
治疗方法:将以上二方分别烘干,研细,过80目筛,再分别装瓶备用。
使用方法:先在患处中心点敷以海浮散0.5g,再在其上敷以加味丁桂散适量,可视红肿范围大小而调整剂量)。再将加热后的布质黑膏药盖上,贴以双层医用胶布也可)勿令药粉滑散或泄气,应使四周皮肤与膏药紧密粘贴。
功效主治:活血祛瘀,消肿定痛。
双柏散外敷
药物组成:大黄2份,侧柏叶2份,黄柏1份,泽兰1份,薄荷1份。
治疗方法:按比例制成散剂,将双柏散粉末倒入碗内,加人适量蜂蜜水调和成糊状。临用时以生理盐水棉球擦洗患处,将调好的药物平摊在“舒适妥”胶布上,厚薄适中,再放人微波炉中加热lmin,立即敷于患处,每日1次。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化瘀止痛。
消瘀散外敷
药物组成:蒲公英500g,土鳖200g,苏木100g,大黄220g,泽兰250g,当归250g,乳香220g,蒲黄200g,丹参300g,三七200g,没药200g,五灵脂650g,刘寄奴250g,老鹳草300g。
治疗方法:以上诸药,烘干研粉,过80目筛,装瓶备用。常规消毒病变处,以梅花针重叩患处至出血,加拔火罐,出血5~20ml,约10min后取罐。取消瘀散适量,用蜂蜜和陈醋将药调成糊状,均匀敷在患处,以纱布块覆盖,绷带或胶布缠绕固定。嘱患者回家后定时用陈醋浇灌于纱布块上以保持药物湿润,隔日治疗1次。
功效主治:1活血化瘀,泻热消肿,通络止痛。
栀黄芒硝散外敷
药物组成:生栀子100g,生黄柏50g,生大黄50g,生黄芩50g,秦艽50g,独活50g,威灵仙30g,汉防已50g。共研细末备用。
随症加减)伴有腕、膝、肘关节疼痛者加服茯苓25g,猪苓15g,泽泻15g,桂枝15g,川牛膝15g,黄柏15g,苍术15g,土茯苓40g,车前子20g,丝瓜络10g,生甘草5g。冷水煎沸20min后服。
治疗方法:单个跖趾关节红、肿、热、痛者每次采用上述药粉适量配冰片10g,芒硝50g研末,以陈醋调敷患处,纱布固定,每日1次,1~7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清热、消肿、止痛。
中药白蒺藜的作用和功效
指导意见:
白蒺藜:平肝解郁,祛风明目。用于肝阳眩晕头痛,肝郁胁痛,风热头痛,目赤肿痛,皮肤瘙痒等症。
痛风脚肿能热水泡脚吗 这些中药泡脚对痛风效果最好
1 痛风脚肿能热水泡脚吗
可以
痛风脚肿的患者是可以用热水泡脚的,因为泡脚可以活血化瘀,提高肢体末梢温度,减少尿酸结晶形成,有利于防治痛风,所以对于痛风脚肿的患者泡脚能够帮助缓解症状。
2 痛风用什么中药泡脚最好 泡脚方一
配方:忍冬藤40克,丹参30克,桂枝15克,苦参20克,五倍子15克,乳香10克。
制法:将上药入锅,加水煎2次,每次30分钟,合并滤液,与开水同人泡足桶中,先熏蒸后泡足,每天1剂,每次45分钟。15天为1个疗程
泡脚方二
功效:具有清热利湿,通经止痛的功效。适用于痛风,对急性痛风尤为适宜。
配方:土茯苓50克,川芎30克,忍冬藤30克,威灵仙50克
制法:将上药人锅,加水煎2次,每次30分钟,合并滤液,与开水同人泡足桶中,先熏蒸后泡足,每天1剂,每次45分钟,15天为1个疗程。
功效:具有清热利湿,通经止痛的功效。适用于痛风,对急性痛风尤为适宜。
泡脚方三
配方:乌梢蛇20克,白花蛇15克,延胡索30克,川芎20克,桃仁:30克,白芷15克,制法:将上药人锅,加水煎2次,每次30分钟,合并滤液,与开水一同倒人泡足桶中,先熏蒸后泡足,每天1剂,每次45分钟,15天为1个疗程。
功效:具有搜风通络,行气止痛的功效。适用于痛风,对慢性痛风、关节变形疼痛者尤为适宜。
3 痛风脚肿热水泡脚注意事项
1.足浴时要注意温度适中最佳温度在40~45C)。
2.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以30~40分钟为宜。
3.水位要没过痛风关节。
4.泡脚前后多喝水。
5.坚持用热水每天泡脚。
6.泡脚后一定要擦干并穿上袜子,不要晾干,以免受风引起痛风发作。
7.在疼痛不发作的前提下,泡脚有益身体健康。但在疼痛发作期
8.不能泡脚,因此时泡脚,反而会使疼痛和红肿加重。所以,应该在发病24小时后再泡。
9.足部有皮肤破损或骨骼损伤者,不宜足浴治疗。
4 痛风脚肿如何快速消肿 复方蚂蚁膏外敷
药物组成:蚂蚁100g,秦皮100g,革齐50g,虎杖50g,六轴子30g,川芎30g,赤芍30g,桂枝20g,甘草10g。
治疗方法:将上药研为细末,装瓶备用。根据病变部位的大小取药末适量,加薄荷油2~5ml,用凡士林调成膏状,均匀地摊在棉纸上,药膏厚2~3mm,敷于患处,在棉纸外盖塑料薄膜,绷带加压包扎固定,2d换药1次,3次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祛风通络,消肿止痛。
蒺藜鲜草外敷
药物组成:新鲜蒺藜草。
治疗方法:入伏后外用新鲜蒺藜全草500~600g,捣碎后加白醋适量,装入纱布袋内表面敷以塑料膜,以达保湿目的,外敷于膝、踝关节,每日1次,每次1~2h,连续30d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不用西药,不做剧烈运动,不食辛辣和高嘌呤食物。
功效主治:通经活络,消肿止痛。
加味丁桂散及海浮散外敷
药物组成:丁香50g,肉桂50g,甘松50g,红花25g,山柰25g,乳香30g,没药30g。
治疗方法:将以上二方分别烘干,研细,过80目筛,再分别装瓶备用。
使用方法:先在患处中心点敷以海浮散0.5g,再在其上敷以加味丁桂散适量,可视红肿范围大小而调整剂量。再将加热后的布质黑膏药盖上,贴以双层医用胶布也可)勿令药粉滑散或泄气,应使四周皮肤与膏药紧密粘贴。
功效主治:活血祛瘀,消肿定痛。
青敷膏
药物组成:青黛、生大黄、生半夏、生天南星、生川乌、生草乌各30g,川月石210g,风化硝、大贝母各60g,天花粉90g。
治疗方法:将上药物研细末和匀,然后用药末与凡士林以1:4的比例调匀成膏,存罐备用。用法:清洁皮肤后,视患部大小,用青敷膏摊涂于纱布或棉垫上,厚度约0.5cm,敷于患处并固定,每日换药1次。治疗期间抬高患肢,卧床休息。不微迎。9站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化痰泄浊,消肿止痛。
蒺藜草的作用和功效 蒺藜草有什么用
1、蒺藜的抗衰作用和强壮作用
在临床上发现蒺藜皂苷能增强机体 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可用来防治老年人免疫功能降低。
2、蒺藜的性强壮作用
蒺藜中提取的一种单一成分皂苷——原薯蓣皂苷能增强性欲,提高性能力。
3、蒺藜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蒺藜总皂苷对缺氧再给氧、缺血再灌注心肌有保护作用引,并且与提高机体内源性抗氧化能力、降低脂质的氧化程度有关。
4、蒺藜对脑血管的作用
能增加脑缺血部位的血供,起到改善脑循环、保护缺血脑组织的作用,这可能是由于蒺藜皂苷对磷酸二酯酶 有抑制作用。
5、蒺藜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研究表明,蒺藜皂苷可以降低缺氧/复氧诱导的皮层神经元的凋亡,减轻细胞损伤这种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神经细胞内钙超载有关。
6、蒺藜的抑癌作用
在研究中还发现,蒺藜醇提取物中的蒺藜总皂苷可显著抑制人乳腺髓样细胞的增殖。
7、蒺藜的利尿作用蒺藜果实的水浸液部分具有轻微的利尿作用,临床上对腹水和水肿病人有效。
8、蒺藜的降血糖作用
蒺藜水煎剂能显著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和正常小鼠的糖耐量。
痛风外敷什么药好 这些痛风外敷偏方让你告别疼痛
1 慈军散外敷
药物组成:山慈菇、生大黄、水蛭各200g,玄明粉300g,甘遂100g。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过100目筛,消毒,和匀,装瓶备用。每次3~5g,以薄荷油调匀外敷患处,隔日1次。就的
功效:泻下攻逐,清热化湿,逐瘀通痹,对治疗痛风有很好的疗效。
2 二妙散加味外敷
药物组成:取黄柏、苍术、大黄、白芷、青黛,按2:2:2:2:1比例研末过筛备用。
制法:根据病变部位及范围,取上药加人蜂蜜,搅拌呈糊状,敷于患处,上面覆盖油光纸,用纱布绷带包裹。每日换药1次,3d为1个疗程。嘱患者注意休息,多饮开水。
功效:清热、解毒、除湿、通络,对治疗痛风有很好的疗效。
3 蒺藜鲜草外敷
药物组成:新鲜蒺藜草。
制法:入伏后外用新鲜蒺藜全草500~600g,捣碎后加白醋适量,装人纱布袋内表面敷以塑料膜,以达保湿目的,外敷于膝、踝关节,每日1次,每次1~2h,连续30d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不用西药,不做剧烈运动,不食辛辣和高嘌呤食物。
功效:通经活络,消肿止痛,对治疗痛风有很好的疗效。
4 芦荟叶肉贴敷
药物组成:新鲜木立芦荟叶。
制法:根据肢体肿胀的范围,取新鲜木立芦荟叶3~4cm,用刀从中间剖开,将叶肉面贴敷于肿痛处,纱布包裹,外用胶布固定。24h更换1次。治疗期间不合并使用其他疗法,并嘱患者严格限制高嘌呤食物及戒酒,同时增加饮水量。
功效:清热利湿,活血解毒,化瘀通络,对治疗痛风有很好的疗效。
中草药:刺蒺藜的功效与作用
刺蒺藜
(《本草衍义》)
【异名】茨(《诗经》),蒺藜(《毛诗传》),蒺藜子、旁通、屉人、止行、豺羽、升推(《本经》),即藜(《别录》),白蒺藜(《药性论》),杜蒺藜(《圣惠方》),休羽(《纲目》),旱草(《本草经解》),三角蒺藜(《本草求真》),三角刺(《中国药植志》),八角刺(《青海药材》),蒺骨子、野菱角、地菱(《江苏植药志》),硬蒺藜、蒺藜蓇葖(《山东中药》)。
【来源】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果实。
【植物形态】蒺藜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全株密被灰白色柔毛。茎匍匐,由基部生出多数分枝,枝长30~60厘米,表面有纵纹。双数羽状复叶,对生,叶连柄长2.5~6厘米;托叶对生,形小,永存,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小叶5~7对,具短柄或几无柄,小叶片长椭圆形,长5~16毫米,宽2~6毫米,先端短尖或急尖,基部常偏斜,上面仅中脉及边缘疏生细柔毛,下面毛较密。花单生叶腋间,直径8~20毫米,花梗丝状;萼片5,卵状披针形,边缘膜质透明;花瓣5,黄色,倒广卵形;花盘环状;雄蕊10,生于花盘基部,其中5枚较长且与花瓣对生,在基部的外侧各有1小腺体,花药椭圆形,花丝丝状;子房上位,卵形,通常5室,花柱短,圆柱形,柱头5,线形。果五角形,直径约1厘米,由5个果瓣组成,成熟时分离,每果瓣呈斧形,两端有硬尖刺各-对,先端隆起,具细短刺。每分果有种子2~3枚。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生于砂丘、路旁。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本植物的根(蒺藜根)、茎叶(蒺藜苗)、花(蒺藜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秋季果实成熟时,将全株割下,晒干,打下果实,碾去硬刺,簸净杂质。
【药材】干燥果实由5个小果聚合而成,呈放射状五棱形,直径6~10毫米,有的单独存在。小果表面绿白色或灰白色,背部隆起,有许多网纹及小刺,并有一对长刺和一对短刺,经碾除硬刺者,则可见有残存的断痕及表面的网纹。质坚硬,刺手,切断面可见白色或黄白色有油性的种仁。无臭,味苦辛。以颗粒均匀、饱满坚实,色灰白者为佳。
主产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此外,四川、江苏,云南、陕西、新疆、青海、吉林、辽宁、山西、内蒙古、黑龙江、湖北、湖南等地亦产。
【化学成分】果实含山柰酚、山柰酚3-葡萄糖甙、山柰酚3-芸香糖甙、刺蒺藜甙、过氧化物酶。干果含脂肪油3.5%及少量挥发油、鞣质、树脂、甾醇、钾盐、微量生物碱等;又含皂甙1.47%。种子含生物碱哈尔满和哈尔明碱,不含皂甙。
【药理作用】①降低血压作用
白蒺藜水浸液、乙醇-水浸出液和30%乙醇浸出液对麻醉动物有降压作用。其生物碱部分对犬血压无影响,但可抑制蛙心,水溶性部分有中度降压作用。
②利尿作用
白蒺藜在印度民间作为利尿剂用;在盐水负荷的大白鼠实验中,利尿作用并不理想,其灰分的水提取物及植物煎剂的利尿作用,主要是由于钾盐的存在。但有人认为除了钾盐外,生物碱部分有一定的利尿作用,临床上对腹水及水肿病人有效。
③其他作用
蒺藜生物碱及水溶部分均能抑制大鼠小肠的运动,与乙酰胆碱表现拮抗。植物提取物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生长。植物中含有毒性剂量的亚硝酸钾(实际上植物只含硝酸钾,吃入体内后被酶还原成亚硝酸钾),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而产生窒息。
【炮制】蒺藜:漂去泥沙,除净残留的硬刺。盐蒺藜:取去刺的蒺藜,用盐水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晒干。(每蒺藜100斤,用盐2斤8两,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
《雷公炮炙论》:"凡使蒺藜,拣净,蒸,从午至酉,出,日干,于木臼中舂,令皮上刺尽,用酒拌再蒸,从午至酉出,日干用。"
【性味】苦辛,温。
①《本经》:"味苦,温。"
②《别录》:"辛,微寒(一作"温"),无毒。"
③《药性论》:"味甘,有小毒。"
【归经】入肝、肺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肾三经。"
②《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
【功用主治】散风,明目,下气,行血。治头痛,身痒,目赤肿翳,胸满,咳逆,症瘕,乳难,痈疽,瘰疬。
①《本经》:"主恶血,破瘫结积聚,喉痹,乳难。"
②《别录》:"主身体风痒,头痛、咳逆伤肺,肺痿,止烦、下气;小儿头疮,痈肿阴癀,可作摩粉。"
③《药性论》:"治诸风疬疡,破宿血,疗吐脓,主难产,去躁热。"
④《日华子本草》:"治奔豚肾气,肺气胸膈满,催生并堕胎。"
⑤《本草图经》:"主痔漏,阴汗,及妇人发乳,带下。"
⑥《纲目》:"治风秘及蛔虫心腹痛。"
⑦《会约医镜》:"泻肺气而散肝风,除目赤翳膜,肺痈,乳岩,湿疮。"
⑧《本草再新》:"镇肝风,泻肝火,益气化痰,散湿破血,消痈疽,散疮毒。"
⑨《南京民间药草》:"治红白痢疾。"
⑩《江苏植药志》:"治胁痛,疗诸疡,去风活血。"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研末撤。
【宜忌】血虚气弱及孕妇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乌头为之使。"
②《本草汇言》:"阴虚不足,精髓血津枯燥至疾者,俱禁用之。"
③《得配本草》:"肝虚,受孕,二者禁用。"
【选方】①治身体风痒,燥涩顽痹:刺蒺藜四两(带刺炒,磨为末),胡麻仁二两(泡汤去衣,捣如泥),葳蕤三两,金银花一两(炒磨为末)。四味炼蜜为丸。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方龙潭家秘》)
②治眼疾,翳障不明:刺蒺藜四两(带刺炒),葳蕤三两(炒)。共为散。每早服食后三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
③治胸痹,膈中胀闷不通或作痛:刺蒺藜一斤,带刺炒,磨为细末。每早、午、晚各服四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
④治通身浮肿:杜蒺藜日日煎汤洗之。(《圣惠方》)
⑤治奔豚疝瘕:刺蒺藜十两(带刺炒),小茴香三两(炒),乳香、没药各五钱(瓦上焙出汗)。俱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
⑥治急引腰脊痛:捣蒺藜子末,蜜和丸。酒服如胡豆大二丸,日三服。(《外台》)
⑦治气肿痛:蒺藜子一升,熬令黄,为末,以麻油和之如泥,炒令焦黑,以敷故熟布上,如肿大小,勿开孔贴之。干易之。(《千金方》蒺藜散)
⑧治乳胀不行,或乳岩作块肿痛:刺蒺藜二、三斤,带刺炒,为末。每早、午、晚,不拘时,白汤作糊调服。(《方龙潭家秘》)
⑨行经:当归、杜蒺藜各等分。上为末,米饮汤调服,食前。(《儒门事亲》当归散)
⑩灭瘢:蒺藜子、山栀子仁各一合。上二味为散,醋浆和如泥,临卧时以涂之,旦洗之。(《救急方》)
⑾治牙齿出血不止,动摇:白蒺藜末旦旦擦之。(《纲目》)
⑿治牙齿动摇疼痛:土蒺藜,去角生研五钱,淡浆水半碗,蘸水入盐温漱。(《御药院方》)
【名家论述】①《本草汇言》:"刺蒺藜,去风下气,行水化症之药也。其性宣通快便,能运能消,行肝脾滞气,多服久服,有去滞之功。《别录》主身体风痒,燥涩顽痹,一切眼目翳障等疾;甄氏方主筋结疬疡,肺痈肺痿,咳逆脓血等疾;苏氏方主水结浮肿,气臌喘满,疸黄脚气等疾;李氏方主血结成症,奔豚瘕疝,喉痹胸痹,乳难乳岩等疾。总而论之,《别录》所主者风,甄氏所主者气,苏氏所主者水,而李氏所主者,即取其化症之意也。然四家之说虽有不同,去滞生新,是其专成,故妇科方中以此催生堕胎,良有以焉。"
②《本草正》:"白蒺藜,凉血养血,亦善补阴。用补宜炒熟去刺,用凉宜连刺生捣。去风解毒,白者良。"
③《本经逢原》:"白蒺藜为治风明目要药,风入少阴、厥阴经者为响导。目病为风木之邪,风盛则目病,风去则目明矣。《本经》专破恶血积聚,治喉痹乳难,以苦能泄,温能宣,辛能润也,此言刺蒺藜之功用耳。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以其入肾益精气也,此则专指沙苑蒺藜而言。其治痰消痈肿,搜肾脏风气,又须刺者为破敌之先锋。"
④《植物名实图考》:"蒺藜,近时《临证指南》一书,用以开郁,凡胁上、乳间横闷滞气,痛胀难忍者,炒香入气药,服之极效。盖其气香,可以通郁,而能横行排荡,非他药直达不留者可比。"
⑤《本草便读》:"白蒺藜,善行善破,专入肺、肝,宣肺之滞,疏肝之瘀,故能治风痹目疾,乳痈积聚等症。温苦辛散之品,以祛逐为用,无补药之功也。"
提醒您:刺蒺藜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关于蒺藜草的作用和功效和蒺藜草的药用价值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