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残的人是什么心理(自残的人心理正常吗)
今天和朋友们分享自残的人是什么心理相关的知识,相信大家通过本文介绍也能对自残的人心理正常吗有自已的收获和理解。自己轻松搞问题。
文章目录一览:
- 1、自残是种什么心理?
- 2、自残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
- 3、自残的人心理是怎样
- 4、自残的人一般是什么样的性格??
- 5、生气自残的人什么心理
自残是种什么心理?
自虐有躯体自虐和精神自虐,是当心情郁闷时,自己加于自身的行为或方式,是一种非常态心理。自虐者多数对自己不认同,有对自己进行惩罚的意思,并且用其他的方法很难摆脱,他们获得的是精神上的快感,自虐者不敢说“不”或是“痛”。而自残和自律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的,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是目标而暂时需要承受的痛苦。
自残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
1.1、自残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
很多心理健康有问题的朋友,都或多或少的有过自残的情况。每天在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因为工作、情感等原因要自杀的朋友。随着社会物质的不断发展,人们内心的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怎样才能远离心理疾病,保健心理健康呢?自残是一种十分严重的心理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可能会给个人和家人都带来不小的影响。下文介绍了自残的产生原因。
1.2、60%以上自杀者有精神心理障碍
近日,传奇球星、威尔士国家队主帅加里·斯皮德自杀的消息让喜欢足球的人震惊,他生前被誉为“英超活化石”,见证了英超从创立到辉煌的荣光,自杀前一天还在BBC的足球节目中谈笑风生。
2、提升生活欲生存欲是关键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大多数自杀行为是可以预防的。蓄意自我伤害者,常伴有抑郁、失眠、无望等精神心理问题或躯体疾病,家人和朋友如果能及早发现症状,或许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专家研究认为,对有自我伤害意图和行为的人实行三级预防,可有效改变或提升他们的生活与生存欲,摆脱无望感,有效降低再次伤害风险。
3、自残心理有哪些分类
自虐断绝期望:很多人都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他们往往会比其他人感受到更多的挫折。对于一些他们已经失去信心(可以说绝望)的事情,由于他们存在较好基础,不可避免还是有一些欲求或期望出现,自残往往也为了斩断这些来源。
自虐焦虑转嫁:焦虑、紧张、不安、痛苦等得不到化解。自残是一种压力转移的方式。自残是一种不良的发泄方式。一些人会习惯于增加自身肉体的痛苦来减轻精神的痛苦。
自虐兴奋点短路:自虐的快感。一些人会从痛苦中感到放松、刺激或兴奋。他们会习惯性地自虐。自虐中对肉体的伤害就是自残。其他痛苦的减轻,如毒瘾发作等。
自残的人心理是怎样
1,自责,内疚。2,希望通过身体的痛苦来缓解精神上痛苦。3,希望得到关爱,自我伤害,以得到亲人爱人等等的关注。
自残的人一般是什么样的性格??
自残的行为和人的性格无关,任何性格的人都有可能自残。
自残的原因:
1、发展异化
每个人都存在着创造毁灭欲,GOPLA在解释自残行为的时候是通过发展需求这层面的。
发展受阻的结果就是另类改变。这是通过毁灭来实现精神能量的释放。
2、断绝期望
很多人都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他们往往会比其他人感受到更多的挫折。
对于一些他们已经失去信心(可以说绝望)的事情,由于他们存在较好基础,不可避免还是有一些欲求或期望出现,自残往往也为了斩断这些来源。
3、焦虑转嫁
焦虑、紧张、不安、痛苦等得不到化解。自残是一种压力转移的方式。自残是一种不良的发泄方式。一些人会习惯于增加自身肉体的痛苦来减轻精神的痛苦。
扩展资料
自残心理控制方法:
1、自我安慰法
当一个人遇有不幸或挫折时,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或不安,可以找出一种合乎内心需要的理由来说明或辩解。如为失败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用以安慰自己,或寻找的理由强调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以此冲淡内心的不安与痛苦。
这种方法,对于帮助人们在大的挫折面前接受现实,保护自己,避免精神崩溃是很有益处的。因此,当人们遇到情绪问题时,经常用“胜败乃兵家常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坏事变好事”等词语来进行自我安慰,可以摆脱烦恼,缓解矛盾冲突、消除焦虑、抑郁和失望,达到自我激励,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之目的,有助于保持情绪的安宁和稳定。
2、交往调节法
某些不良情绪常常是由人际关系矛盾和人际交往障碍引起的。因此,当我们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有了烦恼时,能主动地找亲朋好友交往、谈心,比一个人独处胡思乱想、自怨自艾要好得多。因此,在情绪不稳定的时候,找合适的人谈一谈,具有缓和、抚慰、稳定情绪的作用。另一方面,人际交往还有助于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增强自己战胜不良情绪的信心和勇气,能更理智地去对待不良情绪。
生气自残的人什么心理
1、自我惩罚。对自己面临的糟糕状况进行自我惩罚,同时惩罚自己为什么不敢对别人发泄。
2、缓解痛苦。通过对自己身体的攻击产生的疼痛,来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与痛苦。通过这种疼痛证明自己还活着。
3、终止冲突。面对自己无法解决的矛盾冲突,用自残的形式终结。“我都已经这样了,你还想怎么样?”
4、胁迫他人。让他人为自己的行为买单。“你必须为我的痛苦买单。”
5、没有能力。自杀的行为是无能者解决问题最后的方法。
面对这种“自残”行为,家长应该怎样疏导孩子的情绪?
首先,我们要根本上分析小麦的行为,一是为了终止争吵,二是为了让妈妈感受到自己的痛苦,伤在小麦,痛在妈妈心里。同时也因为妈妈说了极端的话,导致孩子做出极端的行为。
其次,家长应该对小麦的情绪感同身受,比如对孩子说“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很伤心,跟我说说你为什么想转学。”与孩子发生共情,耐心的询问,让孩子知道你明白她的沮丧,不要让孩子感到无力感,与孩子的右脑发生连结。
最后,将孩子的右脑的情感连结引导至孩子的左脑,进行理性的思考与分析。很多时候,孩子会出现大哭的激烈反应,此时情绪完全占领了孩子的大脑,此时所有的道理孩子是听不进去的。你可以选择用共情的方法,复述孩子发生的问题来平复孩子的情绪,因为复述问题需要用到思维逻辑,也就是左脑开始运转,这样可以高效的平复孩子的情绪。
重要提示:当孩子情绪平复后,就可以理智的说出自己遇到的问题,家长帮助孩子一起解决问题,这样才是最有效的疏导情绪的办法。
自残的人是什么心理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自残的人心理正常吗、自残的人是什么心理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