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为何葬在桂林(白崇禧的葬礼)
今天给各位分享白崇禧为何葬在桂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白崇禧的葬礼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
文章目录一览:
- 1、陆军上将白崇禧故居独具特色 竟让蒋介石垂涎已久
- 2、白祟禧是怎样死的
- 3、历史上白崇禧最后的下场如何?
- 4、想了解广西英雄“白崇禧”
- 5、白崇禧暴毙台湾:睡衣被撕毁成片,尸体周身发绿,床头还有半杯酒
- 6、白崇禧的死因?
陆军上将白崇禧故居独具特色 竟让蒋介石垂涎已久
白崇禧是回族人,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山尾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誉为“小诸葛”。军阀新桂系代表人物,与李宗仁合称李白。北伐战争时,率广西军队攻至山海关。北伐成功后和蒋介石及其它地方势力多次开战。抗日战争爆发后,二人动员广西的军队抗击日军,合作指挥多场大战,屡有胜果。曾获青天白日勋章、抗战胜利勋章、英国巴士武士勋章等。
白崇禧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担任“中华民国国防部长”,然而国民党政府未能保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战果,局势对国民党政府愈趋不利,新桂系最终亦无法保住中华民国的半壁江山。解放军解放中国大陆后,白崇禧逃往台湾,1966年逝于台北。,胆识超人,狡诈多变,谋略深长,记忆力惊人,善于捕捉战场信息,他善于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穷追猛打、佯攻佯动、出奇制胜等战略战术,所以常常能够以少胜多,有“常胜将军”之称,在国民党将领中素有“小诸葛”、“今诸葛”、“当代张良”、“现代第一俊敏军人”等雅号。
白崇禧故居始建于1929年,原占地2041平方米,为组合式大庄园,依山傍水,山下有水井、荷塘,院中有清真寺和学堂,现仅存一座主楼和配楼,占地841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主楼有花坛、鱼池、客厅、楼阁和前后对角炮楼,四周青砖高墙,院内亭台楼阁,古朴典雅,具有民国初年花园建筑风格。二楼前是戏台,后楼是看台。当年白崇禧母亲九十大寿时,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前来祝寿,曾坐在这里看戏。
白崇禧故居位于临桂县会仙镇山尾村,整个村子有五十多户人家居住,在这个村子附近有一个小学,小学里有一座显眼的红色窗户和白色围墙建筑,那就是佩璋礼堂,以白崇禧夫人命名的建筑,陈年的味道弥漫在整个建筑,零零星星的野草在建筑边缘漫无目的地生长着。从小学大门附近延伸小道走进村里,在村里道路两旁晒满了收获的稻谷,金灿灿的稻谷想到了谁知盘中餐的辛苦。到村里的路口,延伸进去的不知是哪个年代留下来的石板路,走在石板路上,鞋底就像抹了油一样,光光滑滑的,很是舒服,一股凉爽的气体缓慢的灌进脚底,两脚凉爽爽的。
石板路两旁是青砖瓦房,俨然走进了一座古村,整个村显得静谧安逸,再走进村里,有一座古老的石头建的水井在一户人家门口矗立,伸头进去,根本看不到井的深度,全是清凉的井水,水汽扑面而来,凉爽渗透到整个人的身体里,清爽弥漫整个人,非常舒适。从老乡那里借来木质水桶,用缰绳将水桶甩进井里,用手腕力量将缰绳甩动木桶,将井水打进桶里,然后迅速地将盛满井水的木桶用力一拉,木桶和井水一起被拉上来。将井水倒进手里,凉意缓慢地浸满全身,舒爽极了。
井水用手捧到嘴里,甘甜清凉感觉弥漫整个嘴里,就像在沙漠之中遇到了解渴之源。在村里的有些户人家的围墙上,挂满了稻草,鸭子在村里的小溪边嬉戏,村里的绿树争先恐后的生长着,一派乡村美丽景色犹如一幅油画展现在众人面前,让人陶醉,让人怜爱。
再从村里走进大概一百米左右,就到白崇禧故居。整座建筑深深的藏在村里,周围全是村民的房屋依它而建,在建筑右侧只是一条与其它建筑隔开的小路,整座建筑的高大一下就征服了你。青砖黑瓦利落的运用在整个建筑中,整个建筑显得干净而高不可攀。
建筑的高大把整个大门比了下去,大门运用吉利的红色,在大门上面运用西洋的曲线的造型,给建筑添加了妙笔生花的一笔,在大门的下方有几方阶梯,似乎有步步高升之意,在楼梯下方,就是石板路,路的对面是一条缓缓流过的小溪。建筑左右两侧墙上几扇窗户很小,曲线的造型,有点西洋风格,可见主人对建筑还是有讲究的。在故居的大概五十米处有一座正在整修的建筑,在建筑的上方挂了一块写了“清真寺”的牌匾,可见白崇禧的一家信奉伊斯兰教的。
故居墙上挂有一张《临桂白氏世系表》,表上介绍,临桂白氏系元朝回民,始祖伯笃鲁丁是元朝进士,居江宁府﹙今南京﹚水西门内桥湾。明洪武十三年,伯笃鲁丁之孙永龄到广西为官,携弟永清、永秀移居广西。永秀一脉人丁兴旺,后改姓白。传至十五世白榕华时落籍临桂山尾村,并苦读成才,于乾隆年间考中进士,为白氏家族在广西的发展奠定基础。
故居中陈列有一幅时任广西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创作的油画《广西三杰》,画的是李宗仁、白崇禧、
黄旭初﹙时任广西省主席﹚三人的骑马像。另有徐悲鸿写给白崇禧的一付楹联:雷霆走精锐;行止关兴衰,楹联空白处写有题跋:健生上将,廿六年八月飞宁遂定攻倭之局,举国振奋,争先效死,国之懦夫,倭之顽夫突然失色。国魂既张,复兴有望,喜跃忭舞,聊抒豪情,抑天下之公害也。
离开白崇禧故居时,在门厅看到一篇《白崇禧生平简介》:白崇禧5岁进私塾,读书5年,晚睡早起,刻苦用功,奠定了扎实的古文基础。10岁时与六弟崇祜到离家3里的会仙镇小学走读二年,1907年14岁时考入陆军小学,16岁以第二名的成绩被广西省立初级师范录取……
白祟禧是怎样死的
白崇禧死于心脏病,1966年12月2日,副官发现白崇禧死在卧室,享年七十四岁。
“副总统”兼“行政院长”严家淦与“国防部”部长蒋经国立即派遣“国防部”副部长马纪壮前往白府吊唁,并宣布由“国防部”负责以军礼治丧,由何应钦、孙科、陈立夫、顾祝同等200余人组成治丧委员会,但并未颁发“褒扬令”。
12月9日举行公祭,蒋介石颁发“轸念勋猷”挽额及“旌忠状”,并亲到景行厅向白崇禧遗体告别,鞠躬致敬,并献花致祭,随即葬于台北市近郊六张犁回教公墓与国民党其他死去的将领一样,他的墓地也是朝着大陆方向的。
扩展资料:
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字健生,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山尾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誉为“小诸葛”。军阀新桂系代表人物,与李宗仁合称李白。
北伐战争时,率广西军队攻至山海关。北伐成功后和蒋介石及其它地方势力多次开战。抗日战争爆发后,二人动员广西的军队抗击日军,合作指挥多场大战,屡有胜果。曾获青天白日勋章、抗战胜利勋章、英国巴士武士勋章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白祟禧
历史上白崇禧最后的下场如何?
桂系军阀白崇禧狡诈多变,谋略深长,记忆力惊人,善于捕捉战场信息,他善于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穷追猛打、佯攻佯动、出奇制胜等战略战术,所以常常能够以少胜多,被誉为“小诸葛”、“当代张良”,甚至日本人称他为“战神”。这个小诸葛还是个狠人,三次逼蒋介石下野,最后更是敢跟着蒋介石跑到了台湾省。那么,小诸葛白崇禧最后的结局如何呢?只能说他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作不死。
白崇禧是广西桂林人,与李宗仁是老乡,两人都是军阀新桂系的代表人物,并且两人还是好搭档,合成“李白”。白崇禧与李宗仁一起领导桂军参加了北伐和抗日战争,战功卓著,使桂系成为国民政府中第二大势力。白崇禧心比天高,不愿意屈居于蒋介石之下,在历史上他三次逼蒋介石下野。特别是在1948年,白崇禧不听蒋介石救援的命令,致使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在淮海战役损失惨重。紧接着,白崇禧发出“亥敬电”,要求蒋介石下野,蒋介石被迫下野。对此,蒋介石对白崇禧恨之入骨。虽然白崇禧送李宗仁上了位,但当时大局已定,最后还是蒋介石收拾烂摊子,李宗仁选择去了美国养病。
此时白崇禧的军队也被击溃,他自己成了光杆司令。56岁的白崇禧在这个重要的人生十字路口上,面临一个重大的抉择——到底是留在大陆、去香港、美国,还是跟着蒋介石去台湾呢?当时,他的好搭档李宗仁劝他去香港或者美国,留在大陆也可,但千万不可跟着蒋介石去台湾省。但万万没想到他最后却选择去了台湾。他是不是傻,跟着蒋介石不是自寻死路,这还是小诸葛吗?
实际上,不是白崇禧傻,而是他聪明反被聪明误,自己要作死。他真的还认为自己就是当世之诸葛亮,聪明绝顶,天纵之才,蒋介石所谓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必须要重用他了,并且56岁的白崇禧不想就此结束了自己政治生涯。当然,还有蒋介石抛出的巨大诱惑。当时,蒋介石出于各种考虑,对白崇禧许以高官俸禄。就这样,小诸葛白崇禧聪明反被聪明误,就信了蒋介石的鬼话,跟去了台湾。
白崇禧到台湾后,先是担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但还没有到两个月,被聘为国民党改造委员会中央评议委员,从此就失去了实权,成为一个摆设,任由蒋介石的摆布。即使如此,蒋介石还不放心这个小诸葛,让保密局的特务时刻监视白崇禧的一举一动。白崇禧虽然没有了实权,还被监视,但是他出入自由,领着政府的工资,依然过着富家翁的生活,会会老友,到山中狩猎,生活怡然自得。有人说他晚年生活悲惨,还真的谈不上悲惨。真要说悲惨的话,他最后死得有点悲惨。
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的副官发现白崇禧死在卧室,尸身发绿,死因不明,终年74岁。对于白崇禧的惨死,官方给出的解释是白崇禧突发心脏而死,而外界传言他是被蒋介石毒死的。据说,晚年的白崇禧丧妻后,与他的保健护士张小姐打得火热,蒋介石派人在白崇禧的补药中动了手脚,一夜风流之后,张小姐不见了,而白崇禧早就没了呼吸。由于是丑闻,家人就谎称为突发心脏病而死。
之所以很多人相信白崇禧是被蒋介石毒死的,主要是白崇禧死的时间节点比较特殊。当时,国民党败退后,李宗仁一直留美不归,蒋介石一直利用白崇禧制衡李宗仁。1965年李宗仁回归祖国后,白崇禧就没有了利用价值。紧接着,白崇禧就惨死在家中。这一切的巧合,难免不让人怀疑白崇禧是被蒋介石毒死的。
总之,白崇禧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自己作死,谁也不怨!当年,在他选择跟着蒋介石去台湾那一刻,就决定了他的悲惨结局。他到了台湾后,又活了16年,命还真大呀!各位,你们说呢?
想了解广西英雄“白崇禧”
分类: 地区 广西 桂林市
问题描述:
小诸葛的资料。
解析:
他是著名作家白先勇的爹!
白崇禧(1893——1966),字健生,广西临桂人, *** 。 *** 陆军一级上将,是新桂系军阀首领之一, *** 陆军一级上将,素有“小诸葛”之称。在统一广西和北伐,以及在抗日战争中,参与制定了不少的战略计划,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战术主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中国现代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本文主要从他的军事指挥才能、与李宗仁的特殊的合作关系以及蒋桂关系的桥梁这三方面对白崇禧进行比较全面的评价和研究。
一、军中“小诸葛”
著名军事家杨杰曾说 *** 内只有三个半军事家,白崇禧是其中之一[1]。作为曾经叱咤风云的军事家,白崇禧享有诸如“小诸葛”、“当代张良”、“现代第一俊敏军人”等美誉。甚至他的敌人也是高看他的,日本人在凇沪会战后称他为“战神”,而 *** 则称他为“中国境内第一个阴险狡诈的军阀”[2]。所有这些称谓和评价,不论是褒还是贬,都充分显示出白崇禧非凡的军事才能。作为一名军事家,白崇禧不仅有勇有谋,而且有理论素养,这在 *** 诸多高级将领中是不多见的。
据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有关于白崇禧本人的照片和当年其部下对他的回忆,白氏身材十分魁梧,仪表堂堂,“象一个普通文人一样”[3],甚至,有时候给人的感觉还很风趣。但更多的时候,由于白崇禧性格上的缘故,更多的人认为他是个“工于心计、野心极大的人”[4]。尽管如此,白崇禧在诸多 *** 高级将领中,胆识和谋略无疑是一流的。在 *** 将领中,白崇禧是以长于战略见称的。从统一广西的全过程来看,这是白崇禧一生军事指挥才能的基奠,同时,也为他赢得了作为军事家、战略家所必须的资本。在众多的 *** 高级军事将领中,惟有他被冠以“小诸葛”的雅号。综观白崇禧一生所指挥的战役,足见其善于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战略战术,且善于捕捉战机,及时更改作战计划,以达到作战目的,因而常常能够以少胜多和出奇制胜。基于以上各点,因而,在白崇禧任前敌总指挥的“讨贼军”、“定桂讨贼联军”能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打败实力雄厚的陆荣廷、沈鸿英等,成为新桂系军阀的核心人物之一。有人说,新桂系能够叱咤风云,“一切谋略多出自白崇禧之手”,这话有点夸张,但也肯定了白崇禧的精于谋略的军事才能。
(一) 统一广西:强攻智取,纵横捭阖
1917年,保定军校毕业后的白崇禧回到广西,成为马晓军的“模范营”中一名普通的少尉连副。从此,白崇禧正式进入广西军界。当时,广西局面混乱,驻守百色的“模范营”被自治军击散。当时,“模范营”被刘日福等人的自治军追击至无处藏身,黄绍竑决定向沈鸿英“假投降”,以进驻沈所占据的梧州,同时派陈雄赴广州活动并与在广州养伤的白崇禧联络。白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后,指出:“广西之前途不外有三:一为附和北洋军阀;二为支持赵恒惕等人所倡言之联省自治;三是归附广州之孙中山先生之革命 *** 。北洋军阀是我们所厌恶。联省自治非统一全国之良策。因而只有走第三条路,即归附广州革命 *** 。”[5]白崇禧的这翻话为黄绍竑所接受,这可以说是新桂系兴起的标志。从此,黄绍竑、白崇禧以此为依托,联合李宗仁,逐步发展成为与蒋介石分庭抗礼的一方势力。因此,没有广州革命 *** ,就没有新桂系。此后,白崇禧回到广西,任“广西讨贼军”总参谋长,并在统一广西、北伐以及反蒋战争中担任总指挥的角色。在“为将者要以身教,不以言教”[6]前提下,白崇禧“一有战事都要亲自指挥,与敌人拼死拼活”[7],身先士卒。在这个合适他的位置里,白崇禧恣意挥洒他的军事指挥才能。
1923年11月,驻粤桂军第七军军长刘玉山见广西局面混乱,以援助广西统一为名,派部属陈天泰循西江回广西。这和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形成了利益上的直接冲突,双方在都城附近展开决战。战斗打响后,中路夏威部被陈天泰击败,战线仅依赖黄绍竑部的一个营的兵力维持,战况危急万分。于是,左路白崇禧亲自站在前线督战,其距离近至连“陈天泰脸上的大麻子都看得清清楚楚”。在白崇禧的坚持下,“此役因历时一日即将陈部缴械,粤军不需参战。”[8]这样,黄绍竑、白崇禧不仅巩固了从冯葆初手中取得的梧州地区,所属势力也得到迅速发展,达到五个纵队,约8000人,增强了“讨贼军”的实力,为统一广西,联合李宗仁的“定桂军”奠定了基础。
此役以后,白崇禧作为“联络人”,只身前往李宗仁处,说服李反陆荣廷。当时李宗仁虽然为“定桂军”的首领,但他是陆荣廷的旧部。这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胆识才能够做到。事后,白崇禧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及这段往事时,“于今想来,颇似入虎穴取虎子”。白崇禧这一访李,确立了李、黄、白以后行动的大致方向——与广州革命 *** 合作,并以此为由统一广西,拉开了统一广西战争的序幕。这为白崇禧的军事才能的尽情发挥提供条件。
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崛起于玉林、梧州,使广西出现了三大集团对峙的局面:一是李、黄、白;一是沈鸿英;一是东山再起的陆荣廷。鉴于这种形势,黄绍竑、白崇禧认为,陆荣廷部有3万多人,沈鸿英也有2万多人;而黄、白部不足1万人,加李宗仁部也不足2万人。白崇禧认为,若陆、沈联合起来则很难对付。因而,“必须利用陆沈过去和现在的矛盾,挑起陆、沈之间的战事,然后各个击破。我们的总方针是先联沈倒陆,之后灭沈,统一广西。”[9]于是,定下统一广西的方针:联沈倒陆。之后,李、黄、白正式联合起来,成立定桂讨贼联军,李宗仁为总指挥,黄绍竑为副总指挥,白崇禧为参谋长兼前敌总指挥。这种安排事先已经得到李宗仁、黄绍竑的同意,而李宗仁更是表示,“若白崇禧不做参谋长,他也不做总指挥”[10],可见他对白崇禧的推崇。这是他们合作的开端,也是新桂系领导集团初步确立的开始。
在确立对陆作战计划时,白崇禧凭着对敌我军事力量的了解,提出了“联弱攻强,避实击虚”[11]的方案。此时,陆荣廷与沈鸿英相对峙于桂林,南宁防备空虚。作为前敌总指挥,白崇禧根据地形和敌我实力,提出正面进攻结合背后突袭,同时假道桂平进攻南宁。不出白崇禧的意料,南宁很快就被攻克。
熟悉白崇禧的人都知道,白崇禧善于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穷追猛打、佯攻佯动、出奇制胜等战略战术,常常能够以少胜多。1924年8月,讨陆军事行动开始。首要目标即是陆荣廷在柳州的主力。白崇禧率军在柳州上雷镇与陆部展开激战,但久攻不克。因见强攻未能奏效,白便决定智取。他派人把电话线绞在一起,假装与杨祖德通话,要杨在约定的时间里配合白部进攻韩彩凤,此电话故意让韩的部下听到。韩彩凤信以为真,分上雷的兵力以监视杨部。白立即率部发动突然袭击,很快击溃韩彩凤,然后乘胜追击,进攻庆远的韩彩龙部,缴获枪支2000余。此役,白崇禧以智取胜,他的“小诸葛的外号也是从那次得名”。[12]此后,联军乘胜追击,在短短的4个月里,以2万人的兵力击溃了陆荣廷3万多人,完成了统一广西的第一步。
就在这时候,滇系的唐继尧也欲入侵广西。此时,联军除了要面对强大的沈鸿英,还要面对实力雄厚的滇军。面对此局势,白崇禧在和李宗仁、黄绍竑商量之后,确立了对沈部应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先把沈军灭掉,然后回师迎击唐继尧的军队”。[13]
而在对讨沈作战计划的制定过程中,李宗仁注意到沈鸿英的意图“重在大河中游,志在腰斩我军首尾不能相顾。”[14]于是,白崇禧立即按照李宗仁的这一看法,重新部署作战计划——在武宣拦击敌人。这个作战计划是在一夜之间完成的,“这一重大的改变,也只有白崇禧的气魄和才智可做到”[15]。这也为以后联军抓住唐继尧进攻广西的时间上间隙打垮沈鸿英争取了时间上和心理上的主动权。而在武宣拦击沈鸿英,白崇禧仅靠一个营的兵力,利用敌人的轻敌,主动出击,打乱了敌军的作战计划。并凭着这种“置死地而后生”的勇气一路攻到桂林城下。此时,白部仅四个纵队,孤军深入桂林,联军其他各部无法分兵前来支援。白崇禧凭着对地形的熟悉,将沈部在桂林的2个师击败。这时候,联军离击溃沈鸿英仅一步之遥。白崇禧乘胜追击,在桂林的义宁、两江一带击溃沈鸿英,防止沈鸿英同滇军勾结。此役,白氏出奇制胜,声东击西,全歼沈部主力,基本上消灭沈鸿英残部。讨沈战事结束,广西的统一日渐明朗。
当白崇禧在桂北同沈鸿英作战时,唐继尧的滇军已大举侵入广西,并占领柳州。在这场战事中,白崇禧亲自到柳州郊外的白马山高地视察敌情,发现唐军与对岸的联系主要依靠一座浮桥。幸运之中,白崇禧的部队在第二炮便击毁浮桥。这为击溃唐军,夺回柳州打开胜利之门。1925年7月,联军击溃唐继尧的军队,统一广西。
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集团,从崛起到最终统一广西,仅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白崇禧在统一广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而在统一广西的诸多战斗中,最为人们所称道的要数白崇禧所指挥的战斗,他表现出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和谋略,为他赢得了声誉,也为以后新桂系集团的全国发展打下了基础,而他本人也逐渐成为蒋桂矛盾的调解人。因此,北伐开始后,蒋介石因赏识白氏的军事才华而调其任国民革命军副总参谋长,这也是蒋白合作的开始。
(二) 北伐和反蒋斗争、抗日战争:“指挥能事回天地”
当北伐军进至南昌九江一带时,孙传芳以三倍兵力进行猛烈反扑,蒋介石亲自统领的军队都被孙传芳打败。李宗仁和白崇禧亲自率领从第七军中挑选出来的精锐,以急行军的速度赶去救援。在与孙传芳的先头部队相遇时,一个回合就把孙传芳的两个师歼灭。而白崇禧在蒋介石指挥的军队连连失败、北伐军摇摇欲坠时,白镇定自若的确立了新的作战计划:即断南浔线,进而收复九江。这个作战计划的更改使国民革命军击溃敌军,“稳定了北线战线”[16],同时,也拉开了北伐军全线反击孙传芳的序幕。
白崇禧善于运用兵不厌诈之计。白崇禧深知,“北伐军宜攻不宜守,攻则气盛,守则气馁。”[17]因此,在衢州会战时,白崇禧决定主动出击。攻势发动前,白崇禧故意让孟昭月发现北伐军队主力在北岸,以乱孟的判断。夜里则暗中将主力调回南岸,同时,命令留守部队死守牵制敌军,以迷乱敌军。当孟昭月发现上当时,已经来不及了。
出师北伐以来,白崇禧首先是作为蒋介石的参谋长,在蒋介石身边出谋划策,而蒋介石有时也让白崇禧独立完成作战任务。如江西战场后期,他派白崇禧协助李宗仁指挥赣北作战,以及担负追击逃敌的任务。东南战场开辟后,白崇禧完全独挡一面,临危受命,挽救浙西战场的败局。此时,白崇禧不仅稳定了战线,而且在未同东路主力会合情况下,以少数兵力主动出击,取得了浙西战场的胜利。这充分体现了白崇禧突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在北伐中,白崇禧的指挥才能最为人们所称道的是龙潭战役。在龙潭战役中,白崇禧沉着冷静,对孙传芳的部队穷追猛打,“压迫敌人丧失战斗意志”[18]。此役基本上消灭孙传芳的部队,大大减轻了孙传芳部在长江北岸对南京的威胁。后来,谭延闿写了一副对联送给白崇禧:“指挥能事回天地,学语小儿知姓名”。[19]
作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官,白崇禧在逆境中依然能“出奇制胜”,而最为人们所称道的莫过于反蒋战争中的“解围南宁之役”。1930年,龙云的滇军围攻南宁。此时,正值桂军在中原大战中惨败。在优势敌人的四面包围下,白崇禧指挥部队佯攻佯动,在敌人包围圈的缝隙间穿插,从背后对敌军发动突然袭击。而守在城内的黄旭初和韦云凇则在得到消息后从城内杀出,形成里应外合之势,夹击滇军,滇军惨败。至此,桂滇南宁之战以桂军的胜利而告终。这是蒋桂对抗时期白崇禧所指挥的最为著名的战役之一。黄绍竑对此役的评价是,“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亦确是健生指挥成功的一个杰作”[20]。
抗战爆发后,白崇禧根据中日两国的国情,提出采用游击战与正规战相配合,“进而发展为全面总体战,以打破敌人‘速战速决’的战略。在作战指导上,争取主动,见机而进,知难而退,以空间换时间,不计点线之得失,而在全面之控制,使敌局促于点线狭隘之领域,使我游击队地方民团在敌后发展,扰袭敌人,控制广大地域,变敌后为前方,使敌陷于泥淖而不能自拔。”[21]这一战略思想为蒋介石所采纳,成为当时 *** 军队抗战的最高战略指导方针。故当白崇禧到南京时,日本的报纸惊呼:“战神来矣,此仗非打不可!”这里有夸张的成分,但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白崇禧非凡的军事才华所享有的声誉。但是,“应该肯定, *** 敌后武装在敌后坚持了相当一个时期的敌后作战,保持了在敌后的阵地。但是,从总体上看, *** 敌后游击战是不成功的。”[22]
抗战结束后,白崇禧着眼于全局的考虑,向蒋介石提出:“立即派兵接收华北和东北,确实控制沦陷的地区,因此,应责成日军暂驻原防,确保交通,严防破坏……待华北各省完全安定后,再接受日军投降。”[23]这个建议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看来都很不合常理。不可否认的是,白崇禧已经看到中国 *** 的崛起对 *** 政权的威胁。由于这个建议超出常理,主持接受日军投降的蒋介石、何应钦不敢接受,但仍采取一系列变相措施,剥夺 *** 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接受日本军队投降的权力。
(三)军事理论:“手不释卷”与用心研著
白崇禧不仅有勇有谋,而且具有当时高级军事指挥官所缺少的理论。
白崇禧自幼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打下了很好的旧学基础。而在保定军校学习期间,白崇禧对战略战术思想的学习很专注,认真学习了《阵中要务令》、《作战纲要详解》,并做了大量的笔记。这是他一生军事生涯的起点。而平时,在行军作战之余,更是“手不释卷”,“特别喜欢度春秋《左传》”[24],故当时有人说,白崇禧是“半部《左传》治广西”[25]。而这一习惯也影响到他的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
白崇禧一边学习各种军事著作和理论,一边总结自己的作战经验,形成一套军事理论,并将这些理论付诸实践,而最能体现其军事理论的,莫过于“总体战”这一理论。
“总体战”最早由德国军事家鲁登道夫提出,即在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平时应服从战争准备的需要,在战争中可采取一切极其野蛮的手段。白崇禧对鲁登道夫的总体战学说极为欣赏。抗战爆发后,白崇禧在《全面抗战与全面战术》中提出所谓的“总体战”,但当时并未引起蒋介石的重视。而后,新桂系提出的“焦土抗战”就是这种观点的变相反映。抗战八年,白崇禧担任副总参谋长兼军训部长、校阅部主任委员、桂林行营主任、海军整建委员会委员等要职,运筹帷幄,指挥用令,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他认为,“作战之关键,不全在武器,而仍在人之因素……处今日总体战时代,政治、经济、文化若先天条件不先具备,或备而不实,则军事教育之前途甚为黯淡。”[26]这些观点在当今之兵家眼中未必过时。
内战爆发后,白崇禧明白,“单靠国防军去剿匪是不成功的,单靠军队也不可以,必须把地方自卫力量组织起来,必须把民众真正动员起来,必须政治、经济、文化都能配合起来才行。”[27]于是,1947年秋,白崇禧在南京主持国防部作战会议,研究“总体战”作战方案,而这一作战方案是“根据中国 *** 军队的作战特点”[28]提出的,作战的主要地点是在富庶的华中地区。但是,历史的发展表明,在当时 *** 军心涣散、指挥连连失误、民心尽失的情况下,任何一种战方案的最终结果只能以失败告终 ,任何一种方式都无法挽救当时濒临灭亡的 *** 政权。
白崇禧一生戎马,但不是莽夫,其一生著有:《三自三寓政策》、《国民兵之建设教育》、《军事抗战与政治抗战》、《全面战争与全面战术》、《游击战纲要》、《抗战中敌我战法之演变》、《现代陆军军事教育之趋势》等。能这么及时总结出作战经验,并将其刊书发行,一方面源于本身的自负,“少年得志,造成个人英雄主义[30];另一方面是战争形势的逼迫。他个人认为,“带兵要与士兵同甘苦共患难,作战时要身先士卒,最危险的时候到最危险的地方去,指挥官一定是到最需要的地方去。”[31]长期的亲临一线使他明白,军事理论以及作战经验对于战争中瞬息万变的信息交换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战争结果!
由此可见,白崇禧不仅有勇有谋,而且还具备当时 *** 高级军事指挥官们所缺少的军事理论,有鉴于此,从北伐起一直到内战时期,白崇禧一直是蒋介石拉拢的对象。
白崇禧暴毙台湾:睡衣被撕毁成片,尸体周身发绿,床头还有半杯酒
1966年12月2日,75岁的白崇禧被家人发现死在台北松江路公馆的卧室地板上。现场睡衣和床单被撕毁成片,尸体也出现多处抓伤并且周身发绿,床头还有半杯尚未喝完的酒。
这种种奇怪的迹象,对于当时身处极为复杂政治形势的白崇禧来说,他的死到底是死于疾病,还是遭人陷害,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一、
白崇禧,字健生,1893年出生于 广西 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回族人,不过其祖先据说是迁徙而来的阿拉伯人。
临桂白家,原本是书香门第,但是到了其父白志书这一代开始弃文从商,开了一家经营日杂百货的店铺。起初,该店铺的生意非常红火,但是在白志书因病去世,账房先生卷走白家所有资产后,店铺也就倒闭了。白家也就此倾家荡产,生计尚且堪忧。
白崇禧的母亲马氏共生了七男四女,但是相继夭折7个男孩、1个女孩,白崇禧在家里男孩中排行老三。虽然说这时白家已经落寞,但是在母亲的支持下,白崇禧依然得到了十分宝贵的求学机会。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之时,在广西省立初级师范读书的白崇禧加入了广西学生军,随后又进入了武昌陆军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6年,白崇禧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之后,于广西陆军第一师任营长。
1921年,白崇禧代表当时已经是旅长的同学黄绍竑,到广州见孙中山,要求参加革命。据说,当时白崇禧还要求孙中山支持自己统一广西的革命。不过,孙中山最后听从了廖仲恺、朱培德的建议,委任黄绍竑为广西讨贼军第一军总指挥,白崇禧为参谋长。
那时,白崇禧与李宗仁领军的桂系部队被称为“钢军”,他们骁勇善战,又军纪严明。也正是在和李宗仁联手之后,白崇禧等人成功打败了广西军阀陆荣廷、沈鸿英,又逐出了唐继尧。在广西统一中,白崇禧可谓是功不可没,他之后的美名“小诸葛”,也是从此而来。
1926年2月,白崇禧以全权代表的身份前往广州,同国民政府洽谈,并达成了两广统一。同年3月15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李宗仁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长。同时,白崇禧也在这个时候加入了国民党,他和李宗仁毕生的友谊也从此开始了。
在当时桂系军阀的势力中,白崇禧的地位仅次于李宗仁,二人也常被人称为“李白”。从北伐到抗战,李、白二人始终合作,屡有胜果。
至于白崇禧的军事天赋如何?程思远曾这么说过:“他所指挥的部队,与他个人从无 历史 渊源,竟能运用自如,如臂使指。对此,充分显示出他的指挥天才。”
值得一提的是,白崇禧还是蒋介石的重要谋士之一。
二、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白崇禧任副总参谋长兼军训部部长,成为蒋介石的重要谋士之一。1938年,在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相继沦陷之后,白崇禧曾提出“游击战与正规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甚至还专门编著了《游击战纲要》一书发放到了各战区。
至于白崇禧的《游击战纲要》有没有借鉴毛主席的《论持久战》,笔者也弄不太懂,这里便不再多提了。不过,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倒是说,他父亲提出这个说法,是受俄国人的启发。俄国人曾把拿破仑拖进俄罗斯腹地,最后把他们拖垮。那白先勇的这个说法可不可信呢?各位读者也就见仁见智吧。
1949年12月30日,白崇禧从海南岛追随在大陆败势已不可扭转的蒋介石奔赴台湾。
按照李宗仁的说法,白崇禧是受蒋介石承诺委以“国防部长”职务而赴台。可真是如此吗?笔者认为,白崇禧的选择绝不仅是出于权力的考虑,而是要向 历史 交代。
“要向 历史 交代”一词,出自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之口。他说:
虽然白崇禧无论如何都算为蒋介石立下过汗马功劳,但蒋介石却始终把他视为自己丢失大陆的败军之将,对他冷漠处理,白崇禧在台湾也再没有获得过蒋介石的信任。
白崇禧刚到台湾的时候住在圆山,后来台湾省政府腾出一些房子给从大陆来台湾的公务人员住,他便从圆山搬到了台北松江路居住,后来又自己买下了那栋房子。
据说白崇禧刚搬到松江路居住时,“国安局”曾突然前来查抄住所,连白崇禧家中的地板也被翻得乱七八糟。这让曾在大陆位高权重的白崇禧不能接受,为此,他曾致电蒋经国。而蒋经国则要他直接问蒋介石,蒋介石对此的回答是:“我知道此事,不仅对你如此,人人都应该这样来一次。”
不仅如此,白崇禧甚至还失去了最基本的自由。白公馆曾经多次向台湾当局提出希望前往美国散心,但是始终未能获得批准,甚至连亲生女儿在美国的婚礼,白崇禧都未能前往参加。
三、
对于蒋介石而言,自己的三次下野都和李宗仁、白崇禧有关,所以他对白崇禧始终戒心重重。他之所以力劝白崇禧赴台,很大原因是希望借白崇禧的影响力,来牵制政坛宿敌李宗仁。
然而令蒋介石和白崇禧都没有想到的是:在1965年,李宗仁夫妇竟然回到了北京,且受到了中共领导人很高的礼遇。
毕生密友的回国,给了远在台湾的白崇禧一次致命的打击。白崇禧自己也十分明白,李宗仁一旦回到大陆,那么自己对于蒋介石来说牵制李宗仁的价值就会消失。
据说,在李宗仁回大陆后,蒋介石曾迁怒于白崇禧,命令军统局高层毛人凤对白崇禧施行暗杀,毛人凤又将这一任务交给谷正文办理。
当时,谷正文收买了白崇禧身边的一位副官,并从副官那里得到了白崇禧将去花莲县寿丰半山打猎的消息。也是为了避免外界辨识出这是政治谋杀,谷正文曾密令侦防组暗杀不准用枪,“要把一切制造意外死亡的条件收集起来”。
勘察之后,侦防组发现狩猎区有小型山间铁轨,可使用人力轨道台登山。而白崇禧当时已年逾七十,已不可能徒步上山,必然会坐轨道车。
白崇禧等一行人去打猎的当天早晨,侦防组的行动人员则迅速爬到桥下,将支撑桥面木墩的螺丝钉一一松开。到了下午,打猎归来的白崇禧和随从从高山背面乘坐的轨道台车滑出,白崇禧与两名副官坐在后面一辆车上。当第一辆车滑到已经去掉了螺丝钉的桥中央时,连人带车一起坠入深谷中,白崇禧的一名副官用力将白崇禧推出车外,自己则随车跌入深谷。白崇禧经此大难而不死,彻底明白了自己在台湾的境遇。
或许,曾在过去杀敌无数的白崇禧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命一直在别人的点头和摇头之间,只需要扳机轻轻一扣吧。
四、
上海白公馆,这栋承载过风光 历史 的小洋楼,如今依旧豪华气派,花园里清透的水慢慢流过,仿佛时间也跟着倒流。白先勇曾回忆说,一家人难得在这小花园里照上一张合影,尤其是小弟,过于顽皮,总也不肯站在镜头前乖乖照相,总是站得好好的又忽然跑掉,于是大人就摘下手表给他戴,小孩子稀罕,又觉得好玩,戴了一手的手表,可算乖乖立定,也就有了白崇禧一家12个人唯一的一张合影。
可仅此一次,之后,白崇禧一大家子人就再也凑不齐了。
1925年,白崇禧在桂林与马佩璋结了婚。妻子马佩璋,是桂林当地出了名的美人,据说因为马佩璋的品貌太过出众,又有巾帼之气,从商的父亲对其疼爱有加,不肯让其轻易嫁人,同时由于非教门不通婚的回教规则限制,马佩璋就一直没有婚配。
恰好此时,白崇禧奉命率北伐军攻打广西,打败了广西军阀,两人的婚事一时也传为了佳话。婚后不久,白崇禧在龙潭与孙传芳交火,在上海的马佩璋听到白崇禧阵亡的传言,她居然冲破封锁线,在枪林弹雨中历时多日,奔到前线与白崇禧会和。
马佩璋这样的气魄,实在不是一个普通女人所可以拥有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果敢,马佩璋在白家的地位很高。也许,对于人生的大部分时光都在战场上度过的白崇禧来说,坚强的妻子一直是他心中最为柔软的地方,即使性格如此强悍,白崇禧对马佩璋始终谦让。
赴台之后,蒋介石复行视事,白崇禧也只剩“战略顾问”的闲差了,英雄至此早已无用武之地。对此,白崇禧的侍从参谋吴祖堂曾回忆,自国民党改造以后,白崇禧甚至连一个评议委员的身份都没有,可是即使如此,蒋介石召开的每月一次的小组会,白崇禧依旧是每会必到,不过蒋介石并不怎么搭理他。
过去三星上将的熠熠光芒,在政治舞台上已逐渐淡去,此时的白崇禧不但有职无权,甚至连举动都遭到严密的监控。据谷正文回忆,那时,白崇禧每天去了哪里,和谁同行,谁看他,他看了谁,都有着详实的记录。大概每一个礼拜前后就去和蒋介石汇报一次。
相较于白崇禧晚年在台湾的苦闷岁月,以前一身军戎打扮的他显得十分风光,当时“二二八”事件才刚发生,他以“国防部长”的身份赴台宣慰,让许多台湾人十分感念。
他允许本省人控诉,有冤屈的可以控诉,陈存恭回忆起当时前去白崇禧面前控诉的李建兴,“他抱怨说自己是开煤矿的,今天开到这里说是军事要塞,明天开到另外一处也说不能开。白崇禧听罢,说哪有这回事?准他开!遂下了准许令给李建兴”。
后来白崇禧回到台湾时,李建兴曾将仁爱路一栋独门独院的日本房子围好,欲送予白崇禧,让他居住,以表他作为一个“煤矿大王”对当年的一丝回谢。不过,白崇禧并没有接受这份“谢礼”,依旧住在自己松江路的宅子中。
令白家的后辈们记忆犹新的是,白崇禧特别为那片园地取了一个名字,叫“退思园”,即所谓“丢掉大陆,匹夫有责”,作为曾经身居高位的军事将领,当然“责无旁贷”。或许,这亦是他对 历史 的交代。失去大陆江山后,白崇禧便是在这“退思园”中度过了自己人生的最低潮,生活清苦却甘之如饴。
五、
1962年12月,马佩璋在手术开刀过程中过世的消息,犹如一道惊雷劈到了毫无准备的白崇禧头上,令其悲痛万分。
按照回教的惯例,马佩璋过世三天就要葬下了,而后从过世起开始“走坟”,即从下葬开始后每天去墓前“走坟”。当时已经69岁的白崇禧每日清晨都会率子女到妻子墓前诵经祈祷,风雨无阻,从未间断,持续了整整49日。
也许,对彼时的白崇禧来说,妻子的离去带走了过往生活留给他最后的美好。
1966年的那个冬天,73岁的白崇禧在清晨被发现暴毙身亡,死因众说纷纭。一说心脏病发,一说每天喝药酒的他遭人下毒。可真相到底如何?谁也不知道。
那一天,时任白崇禧侍从参谋的吴祖堂当时是第一个爬上窗户的,只见白崇禧睡在那里纹丝不动,惊觉情况不对,遂破门而入,发现已然身亡,直至幺儿白先敬到家的时候,父亲也依旧保持着“离去时”的模样。“我到家的时候我父亲还在床上,是仰躺在床上的,可是旁边那个床单有拉过的痕迹。”
人生舞台匆匆谢幕的白崇禧,身后突然勾起了人们的怀念。此时,最像父亲的白先敬在蒋介石面前吐了一口怨气。
“早上6点多我们在灵堂的时候,就有人来通知说蒋先生马上就到,我们就整理整理等他。等到三鞠躬礼完了以后,他就把我们每一个小孩子那样子看了一下,那时大哥站在第一个,我是最小的,在最后。他就用江浙话讲了一句:‘有什么困难?有困难来官邸找我!’”即刻,最小的幺儿白先敬脱口就冲出了一句:“白家子弟没有困难!”
就这样,随着一抔化作粉末的骨灰,蒋白之间的恩怨一笔勾销。只是,这位立下汗马功劳的抗日名将既没有获得“国葬”,也没有褒扬令。他生前亲笔题的“忠肝义胆”,仿佛是为自己立的墓志铭,戎马一生,却落得晚景凄凉。
白崇禧的死因?
1966年12月2日,副官发现白崇禧死在卧室,尸身发绿,死因不明,时年七十四岁,官方声称白崇禧死于心脏病,蒋介石亲往白府吊唁,并宣布由国防部负责以军礼治丧,由何应钦、孙科、陈立夫、顾祝同等200余人组成治丧委员会,并颁发褒扬令。
并亲到景行厅向白崇禧遗体告别,鞠躬致敬,并献花致祭,随即葬于台北市近郊六张犁回教公墓与国民党其他死去的将领一样,他的墓地也是朝着大陆方向的。
扩展资料
台湾余生
1950年1月16日,白崇禧与李品仙等联名给李宗仁发了电报,提出建议,称如须继续在美休养,“深恐久旷国务,应请致电中央,自动解除代总统职务”,李宗仁既不返台,也不辞职。
1950年5月1日白崇禧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7月26日被聘为国民党改造委员会中央评议委员,从此失去职权,受蒋控制摆布,保密局在白崇禧公馆对面设了个派出所,对白的一举一动进行严密监视。
1952年10月10日,国民党在台北召开第七次“全代会”,产生新的中央委员,六届中央常务委员除当选七届“中委”或“中常委”外,其余均推为中央评议委员,惟仅白崇禧一人除外,此后白的处境日渐艰难。
白崇禧儿子白先勇人物经
历1937年7月11日,白先勇生于中国广西桂林,父亲白崇禧是中国国民党桂系将领,母亲名马佩璋;白先勇排第八,另有九名兄弟姊妹(只五人还在世),电台名人白韵琴则为他的堂妹,而家族大多仍居住在台湾。
白先勇7岁时,经医诊断患有肺结核,不能就学,因此他的童年时间多半独自度过。
抗日战争时他与家人到过重庆,上海和南京,后来于1948年迁居香港,就读于喇沙书院。
不久之后在1952年移居台湾。
1956年在建国中学毕业后,由于他梦想参与兴建三峡大坝工程,以第一志愿考取台湾省立成功大学(今“国立”成功大学)水利工程学系。
翌年发现兴趣不合,转学“国立”台湾大学外国文学系,改读英国文学。
1958年,他在《文学杂志》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金大奶奶》。
两年后,他与台大的同学欧阳子、陈若曦、王文兴等共同创办了《现代文学》杂志,并在此发表了《月梦》、《玉卿嫂》、《毕业》等小说多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崇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先勇
白崇禧为何葬在桂林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白崇禧的葬礼、白崇禧为何葬在桂林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