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属之间的称呼都有哪些(亲属之间的常规称呼)
针对亲属之间的称呼都有哪些这个问题,本文将综合不同朋友对这个亲属之间的常规称呼的知识为大家一起来解答,希望能帮到大家
文章目录一览:
- 1、亲属称谓有哪些?
- 2、各种亲戚关系称呼有哪些?
- 3、亲戚关系之间的称呼越详细越好
- 4、亲戚称呼有哪些?
- 5、亲戚关系称呼有哪些?
亲属称谓有哪些?
1.亲戚:relative
2.爸爸:father
3.妈妈:mother
4.爷爷:grandpa
5.奶奶:grandma
6.叔叔:uncle
7.阿姨:aunt
8.哥哥:brother
9.弟弟:brother
10.姐姐:sister
11.祖先:ancestor
12.玄孙:great
13.儿子:son
14.女儿:daughter
15.妻子:femme
16.丈夫:husband
17.曾祖父:grandfather
18.曾祖母:grandmother
19.姨夫:husband of mother'ssister
20.曾孙:great-grandson
21.嫂嫂:sister
22.阿姨:nursemaid
23.妹妹:sister
24.外祖母:grandmather
25.外祖父:grandfather
26.表兄:cousin
27.侄儿:nephew
28.孙子:grandson
29.孙女:granddaughter
亲属,是指因婚姻或血缘与和人类个体结成的社会关系,父母、同胞兄弟姐妹等亲属又称亲人或家人,其他则称为亲戚。
中国亲属系统,传统以男系为核心,分亲属为宗亲、外亲和妻亲。亲属间,根据每个人的辈分、宗族、年纪与性别,而有特定的亲属称谓。
中国人的亲属称谓,具有条理分明、尊卑有序的特点,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大特征。
亲戚见面往往一团和气,但面对一些较为极端的“表面亲戚”时,还是会给人带来困扰,对此汪冰给出了一些建议:
1、言语刻薄型。在一群亲戚当中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不太会聊天的”,比如,你说涨工资了,他会说“这么大了都没结婚,挣再多有什么用”;当你结婚家庭幸福了,他又会说“你那点工资连孩子都养不起,结了婚也是负担”。
面对这类哪壶不开提哪壶的人,你可以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告诉对方自己其实也挺发愁的,就不要再提了。
如果对方还是滔滔不绝,你可以找个借口中断谈话,比如“我去帮您倒杯水”,或是变成发问方,不给对方提问的机会,询问对方生活中的事情,有的时候你的询问表现出对他的关注,反而让他感觉受尊重,忘了有关你的话题。
2、贪小便宜型。有些亲戚总是喜欢在你遇到好事或有所成就时出现在你面前,蹭一些好处、捞一点油水,面对这样的亲戚可能有人会苦恼不已,但又碍于亲戚情面不好意思拒绝。
遇到这样的亲戚首先你要弄清楚,这个亲戚在你心中的定位,你是想与之保持亲近、维持亲情关系,还是想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这是一段你不能割舍的亲缘关系,那对于一些小事你应该学着看开,不要过于斤斤计较。
毕竟,当你对别人来说是有利可图的时候,反而说明生活给予你的更多。但如果,对方的行为比较极端,让你忍无可忍,不想再维持这种表面关系时,你可以勇敢地说“不”。
3、冷漠无视型。还有一种亲戚,平时自己过自己的,与你几乎没什么交集,甚至当你想与对方走动、维系一下感情时,对方却表现得不太热情。对于这种人,尊重对方设定的人际距离就好。表面亲戚之所以让我们感到很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尊重彼此的人际距离。
中国人很容易有这样一个心理设定:既然是亲戚,就应该多走动,加强联系。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这样的要求,尊重彼此反而让大家都轻松。
4、炫耀比较型。在亲戚当中,不乏这样一种人,总喜欢在大家面前炫富、晒幸福。遇到这类亲戚,不必急着反感,其实这类人的心理需要无非就是求关注、刷存在,想要听到大家对他的赞美和认可。所以你只要顺着他的话去夸赞几句就好了,然后静静地坐在旁边看他“独自表演”。
5、虚情假意型。有一些亲戚在平时会很热情,跟你不分彼此,谈笑风生,还总是爱说“有事说话,别客气”。但实际上,当你真的需要他的帮助时,他却摆出诸多托词和借口。
面对这样的亲戚,你心里明白即可。当对方跟你热情时,你也礼貌回应,但对于他说的话不用太当真,也不要报什么期望。
与此同时,汪冰认为,虽然好像“表面亲戚”让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生疏,但实际上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当你与亲戚之间的联系变得不那么紧密时,你所要承受的负累也会相应减少,大家都会变得更轻松,所以没有必要为了传统的观念去维系“表面”,真实地去做自己就好。
各种亲戚关系称呼有哪些?
1、伯父
指父亲的哥哥,也叫伯伯或阿伯,或简称伯。古称世父,后也称从父。
2、叔父
父之次弟称为“仲父”,仲父之弟称为“叔父”,古代可作口头称呼,现在大多用于亲属关系的书面称谓。相反情况下对方则称呼自己为侄子或侄女。
3、姑母
祖父的女儿称为“姑母”。姑母的丈夫称为“姑丈”。
4、外祖父
是外公的书面称谓,即母亲的父亲。古代又称外王父、外祖。各地方言又称外公、姥爷、外爷、公公、阿公、舅公等。
5、姨母
又称姨妈,是亲属关系称谓,指母亲的姊姊或妹妹,又称为姨姨或姨娘。有些地方姨妈(姨母)专指母亲的姊姊,母亲的妹妹则称为姨娘。某些地方姨妈专指母亲的妹妹,母亲的姊姊则称姨娘,依据各地风俗有别。
亲戚关系之间的称呼越详细越好
父系
父亲的父亲(祖父):爷爷、公公、阿公
父亲的母亲(祖母):奶奶、婆婆、阿嫲
父亲的哥哥:大伯、伯伯、伯父
父亲的嫂子:大娘、大妈、伯母
父亲的弟弟:叔叔、叔父
父亲的弟媳:婶婶、婶娘、叔母
父亲的兄弟的子女:堂哥、堂弟、堂姐、堂妹
父亲的姐妹:姑姑、姑妈、姑母
父亲的姐夫、妹夫:姑父、姑爹、姑丈
父亲的姐妹的子女:表哥、表弟、表姐、表妹
父亲的祖父:太爷、太公、太祖公
父亲的祖母:太奶、太婆
父亲的伯父:大爷、大伯公
伯母:大奶、大婆
父亲的叔叔:三爷、三叔公
婶婶:三奶、三婆
父亲的伯父、叔叔的子女:堂伯、堂叔、堂姑
父亲的姑姑:姑奶奶、姑婆
姑父:姑爷、姑丈公
父亲的姑姑的子女:表伯、表叔、表姑
父亲的外祖父:太外爷、太外公
外祖母:太外婆、太婆
父亲的舅舅:舅爷、舅公
舅母:舅奶、舅婆
父亲的姨妈:姨奶、姨婆
姨父:姨爷、姨丈公
父亲的舅舅、姨的子女:表伯、表叔、表姑
母系
母亲的父亲:外祖父,外公、外爷、毑公、公公、家公
母亲的母亲:外婆、老娘、娘娘、毑婆、婆婆、阿嫲、家婆、家家
母亲的哥弟:舅舅、舅父
母亲的嫂子、弟媳:舅妈、舅母
母亲的哥弟的子女:表哥、表弟、表姐、表妹
母亲的姐妹:姨姨、姨妈、阿姨
母亲的姐夫、妹夫:姨父、姨爹、姨丈
母亲的姐妹的子女:表哥、表弟、表姐、表妹
母亲的祖父:太外公、太外爷、老外公
母亲的祖母:外祖母,老太、太外婆、太婆
母亲的伯父:大外公、大外爷、伯外公
伯母:大外婆、大婆婆
母亲的叔叔:三外公
婶婶:三外婆
母亲的伯父、叔叔的子女:堂舅、堂姨
母亲的姑姑:姑婆、姑外婆
姑父:姑丈公、姑外公
母亲的姑姑的子女:表舅、表姨
母亲的外祖父:外祖公、太外公、老外公
外祖母:外祖婆、太外婆、老外婆
母亲的舅舅:舅爷、舅外公
舅妈:舅婆、妗婆、舅外婆
母亲的姨妈:姨婆、姨外婆
姨父:姨丈公、姨外公
母亲的舅舅、姨妈的子女:表舅、表姨
亲戚称呼有哪些?
亲戚称呼有伯,大妈,叔,婶,姑,姑夫,舅,舅妈,姨,姨夫等等。
相关说明
亲属,是指因婚姻或血缘与和人类个体结成的社会关系,父母、同胞兄弟姐妹等亲属又称亲人或家人,其他则称为亲戚。
中国亲属系统,传统以男系为核心,分亲属为宗亲、外亲和妻亲。亲属间,根据每个人的辈分、宗族、年纪与性别,而有特定的亲属称谓。
中国人的亲属称谓,具有条理分明、尊卑有序的特点,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大特征。
亲戚关系称呼有哪些?
亲戚关系称呼:
1、父亲的父亲:爷爷、公公。
2、母亲:奶奶、婆婆。
3、父亲的哥哥:大爷(轻读)、伯伯(bǒbo)、伯伯(báibai)、伯父。
4、嫂子:大娘、大妈、姆姆、伯母。
5、父亲的弟弟:叔叔。
6、弟媳:婶婶、阿姨。
7、父亲的哥弟的子女:堂哥、堂弟、堂姐、堂妹。
8、父亲的姐妹:姑姑、姑妈。
9、姐夫、妹夫:姑父、姑爹、姑丈。
10、父亲的姐妹的子女:表哥、表弟、表姐、表妹。
11、父亲的祖父:太爷、老太、太公、老爷爷。
12、祖母:太奶、老太、太婆、老奶奶。
13、父亲的伯父:大爷、大公。
14、伯母:大奶、大婆。
15、父亲的叔叔:三爷、三公。
16、婶婶:三奶、三婆。
17、父亲的伯父、叔叔的子女:堂大爷、堂伯父、堂伯、堂叔、堂姑。
18、父亲的姑姑:姑奶、姑婆。
19、姑父:姑爷(不轻读)、姑公。
20、父亲的姑姑的子女:表伯、表叔、表姑。
21、父亲的外祖父:太姥爷、太外公、老外公。
22、外祖母:太姥、太外婆、老外婆。
23、父亲的舅舅:舅爷、舅公。
24、妗子:妗奶、舅奶、舅婆。
25、父亲的姨姨:姨奶、姨婆。
26、姨父:姨爷、姨公。
27、父亲的舅舅、姨姨的子女:表大爷、表伯父、表伯、表叔、表姑。
关于亲属之间的称呼都有哪些和亲属之间的常规称呼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