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泄泻的主要病机(五更泻属于泄泻的症候是)
今天和朋友们分享五更泄泻的主要病机相关的知识,相信大家通过本文介绍也能对五更泻属于泄泻的症候是有自已的收获和理解。自己轻松搞问题。
文章目录一览:
- 1、肝火五更泄泻简介
- 2、病机十九条原文白话翻译
- 3、久泻·肾虚证简介
肝火五更泄泻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治疗肝火五更泄泻的方剂 2 治疗肝火五更泄泻的中成药 3 肝火五更泄泻相关药物 4 古籍中的肝火五更泄泻
1 拼音
gān huǒ wǔ gèng xiè xiè
2 注解
肝火五更泄泻 病证名。因恼怒伤肝,肝气怫逆化火所致五更泄泻。见《症因脉治·肝火五更泄泻》。其证胁肋常痛,痛连小腹,夜多不寐,每至五更,小腹左角一汛、急欲登厕,一泻而止。脉多弦数或洪大。治宜清肝泻火,用龙胆泻肝汤、柴胡栀连汤、左金丸、栀连戊己汤等方。
治疗肝火五更泄泻的方剂
柴胡栀连汤
ántāng处方:柴胡、黄芩、陈皮、甘草、川连、山栀。功能主治:肝火五更泄泻。摘录:《症因脉治》卷四...
莲米散
用湿纸包煨熟)。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老人五更泄泻。用法用量:每服3钱,空心白汤下。摘录:《验方...
平胃四苓散
、甘草、白术、白茯苓、泽泻、猪苓。主治:酒积,五更泄泻,中焦水饮痞塞混浊。加减:治酒积5更泄泻,应加...
晨泻散
砂糖1两。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老人脾虚,五更泄泻。用法用量:米莲饮(《卫生鸿宝》卷一)。摘录:...
鹿角菟丝丸
寒肢冷,头晕眩,心悸气短,腰痛如折,小便频数,五更泄泻,带不甚多者。用法用量:每服2钱,1日2次,空...
更多治疗肝火五更泄泻的方剂
治疗肝火五更泄泻的中成药
肠胃宁片
肠止泻。用于脾肾阳虚所致的泄泻,症见大便不调、五更泄泻、时带黏液,伴腹胀腹痛、胃脘不舒、小腹坠胀;慢...
四神丸
脾,固涩止泻之功效。主治脾肾虚寒之肾泄证。症见五更泄泻,或大便不实,饮食不思,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
参茸固本还少丸
带下清稀,或尿增多,以及耳鸣耳聋,虚喘,浮肿,五更泄泻等。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2丸,一日2次。...
右归丸
虚精滑,或带浊便溏,加补骨脂(酒炒)三两;飧泄、肾泄不止,加五味子、煨肉豆蔻各三两;饮食减少,或不易...
更多治疗肝火五更泄泻的中成药
肝火五更泄泻相关药物
肠胃宁片
肠止泻。用于脾肾阳虚所致的泄泻,症见大便不调、五更泄泻、时带黏液,伴腹胀腹痛、胃脘不舒、小腹坠胀。【...
更多肝火五更泄泻相关药物
古籍中的肝火五更泄泻
《女科秘要》:[卷三]经来泄泻
经动之时。五更泄泻。如乳儿屎。此乃肾虚。不必治脾。服理中汤七帖即安。《女科秘要》...
《症因脉治》:[卷四泄泻论]附五更泄泻
按∶五更泄泻,多属肾虚,然亦有酒积、寒积、食积、肝火之不同。病机既多,变化用药,尤贵圆通,兹复明列五...
《绛囊撮要》:[内科]晨泻散
治老人脾虚。五更泄泻。其效如神。老黄米(三合炒)莲肉(二两)白术干姜(各二钱)木香(一钱)沙糖(一两...
《症因脉治》:[卷四]泄泻论
疾,而非泄泻之症矣。今列外感五条,内伤五条,又五更泄泻五条。《症因脉治》元朱丹溪公元1279136...
《验方新编》:[卷二十妇科调经门]经来泄泻
病机十九条原文白话翻译
病机十九条原文白话翻译如下:
原文:
五脏病机5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气膹(fen)郁,皆属于肺。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上下病机2条:诸痿喘(chuan)呕,皆属于上。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风寒湿病机3条:诸暴强(qiang)直,皆属于风。诸病水液,澄(cheng)澈清冷,皆属于寒。诸痉项强(jiang),皆属于湿。
火病机5条:诸热瞀(mao)瘛(chi),皆属于火(心)。诸禁鼓栗(li),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病腑(fu)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热病机4条: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转反戾(li),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译文:
凡由风邪引起的肢体震颤、头晕目眩之证,都与肝脏有关。因肝为风木,主疏泄、藏血,一旦气机失调,就会导致风病发生。风有虚实之分。
虚则肝阴亏虚,头目失养而致头晕目眩,肝血不足,血虚生风而致手足颤动;实则肝郁化火,神魂失藏而致头痛目赤,热极生风,筋脉失养而致手足抽搐。
凡由热邪引起的皮肤疮疡、红肿发痒之证,都与心脏有关。因心主火,火亢则血热,热邪与血相搏而致皮肤疮疡。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实热则局部痛重且胀,虚热则局部痒而不痛。
凡由湿邪引起的水湿停滞、浮肿胀满之证,都与脾脏有关。因脾主运化,一旦水湿停留,就会导致湿病的发生。湿有内外之分:外则寒邪困脾,水湿四溢而致肌肤浮肿;内则脾阳不足,痰饮聚腹而致中焦胀满。
凡由气机不畅引起的咳嗽喘逆、胸部痞闷之证,都与肺脏有关。因肺主一身之气,一旦气机失调,就会导致气病的发生。气有虚实之分:虚则肺失清肃,宣散无力而致咳嗽喘逆;实则寒邪袭肺,郁久化热而致胸部痞闷。
凡由寒邪引起的形体拘急、关节屈伸不利之证,都与肾脏有关。因肾为水火之宅,寓藏元阴元阳,一旦阴阳失调,多会导致寒病发生。寒有内外之分:外则侵袭人体,营卫凝滞而致形体拘挛;内则命门火衰,筋骨失养而致关节屈伸不利。
凡出现肢体枯痿、气喘发呕之证,都与上焦有关。痿分皮、肉、脉、筋、骨五种,分属五脏。此处当指肺热叶焦而致的肺痿,以及阳明脉虚血少、宗筋失养而致的肢体枯痿。
喘有虚实之分:虚有肾阳虚衰,肾不纳气,实由邪壅于肺,失于宣肃,皆可致咳喘上气;呕由寒滞中焦,胃气上逆而致呕吐或咳呕并作。
凡出现四肢厥冷、二便失常之证,都与下焦有关。厥指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轻则四肢发凉,重则昏不知人,有寒、热、煎、薄、大厥之别;固指小便不通或大便秘结;泄则小便失禁或大便泄泻。尽管病因有多种,但均与下焦关系密切。
凡突然发生筋脉挛急、项背强直之证,都与风邪有关。因风性善动,亦有内外之风,此处当指内风。由于肝肾阴虚,筋脉失养,里热炽盛,引动肝风而致项背强直发生。
凡人体内排出的水液,如涕泪、唾液、呕吐物、小便、稀溏便等,呈现清稀透明、淡白冷凉之象,都与寒邪有关。因寒性凝滞,易伤阳气而生清冷收缩,亦有内外之分,此处多指内寒。
由于脾阳不足,命门火衰而致唾液较多,恶心呕吐,小便清冷,五更泄泻。也有外感寒邪而致喷嚏流泪,或寒疽而脓液清稀等。
凡出现痉证项强、角弓反张之证,都与湿邪有关。因湿为阴邪,侵袭人体,阳气被遏,四肢失温而致痉证发生。
神志昏蒙、抽搐痉挛、口噤鼓颔、战栗失神、下肢浮肿、疼酸惊惕之证、气逆咳喘、呕吐上冲、烦躁狂妄、精神失常;都与火邪有关。由于邪热亢盛,逆传心包,扰乱神明而致神昏;肝血不足,筋脉失濡而致抽搐;邪热内扰。
心神不宁而致口噤战栗;热灼肺金,肺失肃降而致咳喘上逆;肝火横逆,胃气上逆而致呕吐上冲;热扰神明,痰火蒙窍而致烦躁狂妄;热入血分,络脉不通而致肢肿疼酸等。虽表现症状较多,但皆由热邪化火所致,故有“火为热之极”之说。
腹部胀满、大而拒按、胀满如鼓、肠鸣有声、转筋反张、小便浑浊、呕吐泛酸、急泄下坠之证;都与热邪有关。由于脾胃损伤,肝气横逆而致腹胀且大;湿热壅滞,气机不畅而致腹胀如鼓,肠鸣辘辘。
邪热炽盛,筋脉失养而致转筋反张,热灼阴液而致尿液浑浊;肝气犯胃,胃气上逆而致呕吐泛酸,湿热下注而致急泄下坠等。总之热邪之病大多急重,属于实证,当予明辨。
久泻·肾虚证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久泻·肾虚证的病因病机 5 久泻·肾虚证的症状 6 证候分析 7 久泻·肾虚证的治疗
7.1 治法 7.2 方药治疗 7.3 针灸治疗
7.3.1 方一 7.3.2 方二 7.3.3 方三
7.4 饮食疗法
7.4.1 推荐食材 7.4.2 推荐食疗方
8 关于泄泻 9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久泻·肾虚证的穴位 2 治疗久泻·肾虚证的方剂 3 治疗久泻·肾虚证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久泻·肾虚证
1 拼音
jiǔ xiè ·shèn xū zhèng
2 英文参考
chronic diarrhea with kidney deficiency syndrom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久泻·肾虚证(chronic diarrhea with kidney deficiency syndrome[1])为病证名[2]。见《普济本事方》。又称五更泄泻(《症因脉治·泄泻论》),肾虚久泻[3]、肾泄(《普济本事方》)、五更泻(《张氏医通·大小府门》)、五更溏泄(《不居集·泄泻》)、晨泄(《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瀼泄(《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是指肾阳亏虚,以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3]。
《寿世保元·泄泻》:“五更泄者,肾泄也。”
4 久泻·肾虚证的病因病机
清晨五更之时即泄,多因肾虚所致[2]。五更泄可由多种原因引起[2]。《症因脉治·泄泻论》论五更泄泻有肾虚五更泄泻、酒积五更泄泻、寒积五更泄泻、食积五更泄泻、肝火五更泄泻之不同[2]。
5 久泻·肾虚证的症状
久泻·肾虚证患者泄泻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腹部喜暖,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4][5]。
6 证候分析
脾肾阳虚,失于温煦:泄泻日久,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胃,运化失常,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寒较盛,故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腑气通利,故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脾肾阳气不足之征。[4][5]
7 久泻·肾虚证的治疗 7.1 治法
久泻·肾虚证治宜温肾健脾,固涩止泻[4]。
久泻·肾虚证治宜温阳止泻[5]。
7.2 方药治疗
久泻·肾虚证可用震灵丹、胃关煎、四神丸等方治疗,或破故纸、枣子煎汤调钟乳粉少许空心送服[6]。
久泻·肾虚证可用四神丸[备注]四神丸(《证治准绳》):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大枣加味治疗。方中以补骨脂补肾阳;吴萸、肉豆蔻温中散寒;五味子涩肠止泻。酌加附子、炮姜以增强其温肾暖脾之力。若年老体衰,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宜加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合桃花汤[备注]桃花汤(《伤寒论》):赤石脂、干姜、粳米以固涩止泻。[4]
慢性泄泻,虚证居多,治用温补固涩,但亦有虚中夹实者,固涩后泄泻次数虽然减少,而腹胀或痛,纳减不适,而有血瘀者可用桂枝汤[备注]桂枝汤(《伤寒论》):桂枝、芍药、生姜、灸甘草、大枣加当归、川芎、赤芍等。以养血和血。[4]
7.3 针灸治疗 7.3.1 方一
慢性者取脾俞、天枢、足三里、神阙(艾条熏灸或隔盐灸)、中脘等穴为主[7]。肾虚者加灸命门、肾俞[7]。
7.3.2 方二
治则:健脾调肠,温肾止泻
处方:脾俞 天枢 足三里 三阴交
方义:脾俞为脾之背俞穴,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天枢为大肠募穴,调理胃肠气机;足三里乃胃之合穴,健理脾胃,消胀止痛;三阴交乃足三阴之交会穴,健脾化湿,温养脾肾。
随证配穴:肾虚—肾俞、命门。
操作:毫针刺,脾肾虚弱用补法,肝郁泻太冲,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7.3.3 方三
[8]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选穴:以俞募穴为主。取肾俞、关元、中脘、脾俞、章门、天枢、足三里穴。
随证配穴:脐腹冷痛甚者,加命门、神阙。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加灸。
方义:关元、肾俞温肾壮阳。脾俞、章门、足三里健脾温中。中脘、天枢调理胃肠之气。
7.4 饮食疗法 7.4.1 推荐食材
久泻·肾虚证患者建议食用枸杞子、羊肉、雀肉、鹿肉、韭菜、羊乳等[5]。
7.4.2 推荐食疗方
[5]
1.桂心茯苓粥(《普济方》):桂心0.9g,茯苓30g,桑白皮60g,粳米50g。桂心、茯苓、桑白皮取汁,加粳米熬粥。每日一次,晨起空腹食用。
2.羊肾苁蓉羹(《太平圣惠方》):羊肾1对,肉苁蓉30g,黄酒、葱、生姜、食盐适量。羊肾去外膜,冲洗干净,切碎备用;肉苁蓉用黄酒浸泡一宿,刮去皱皮,细切备用。羊肾、肉苁蓉放入锅中,加清水、黄酒、葱、生姜、食盐,煮至熟烂即成,空腹进食。
3.鹿肾粥(《太平圣惠方》):鹿肾1具,肉苁蓉30g,粳米100g,葱白、胡椒粉、食盐各适量。鹿肾去除筋膜,冲洗干净,切碎;肉苁蓉用黄酒浸泡一宿,刮去皱皮,切碎。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煮至半熟,加鹿肾、肉苁蓉、葱白、胡椒粉、食盐,再煮至粥成。
8 关于泄泻
泄泻(diarrhea[1][9])为病名[10]。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简称泄(《黄帝内经》)或泻[10],又称下利(汉唐时期)[4]。是指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疾病[3]。前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4]。泄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4]。
西医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结肠过敏等消化系统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多属泄泻范畴[7][11]。
泄泻现常分为外感泄泻、内伤泄泻、久泻等进行辨治,详见泄泻条。
9
五更泄泻的主要病机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五更泻属于泄泻的症候是、五更泄泻的主要病机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